为什么好多在美的华裔家长,假期里带着孩子回北京海淀补课? 十一期间,大侄子滕老乐和几个同学凑一块喝了顿酒,来了个小聚义。听说是死胖回来了,好几年没见了,大伙儿挺想的。 我还纳闷呢,你管人家叫死胖,人家不生气,老乐说这有什么可生气的,叫着玩呗! 突然发现,越是在某方面取得成绩,获得大家认可的人,越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冷嘲热讽。不过他们这帮人也的确有心里强大的本钱,本科学数学的,你想想含糊的了吗? 你听说过哪个三本开数学。就像是如今沸沸扬扬嚷嚷的k签,实际上好多人都是被带节奏,你去看看k签下面的细条件所要求的院校以及相关专业,必须是数学工程学等,说是本科学历就可以,但这种本科,人家也是到咱这儿来认认真真读研究生的。全世界能够达到这种水平的高端技术人才,不多。 至于和普通人抢饭碗,那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不是一个随便的阿三哥就能符合标准。诶。对了,你还别说阿三哥里真出数学天才,老乐说,三种人,数学成绩容易一鸣冲天,中国印度各占一种。 老乐他们的同学好多都是在国内读本科,有的还没读完,抬腿就走了,至于目的地嘛,大概也就是漂亮那儿,在那儿接着读研,然后从事金融IT高科等领域的高牛高马工作,至于收入嘛,用老乐的话说,全球其实都差不多。 在在旧金山湾区,这帮人大概能拿四五十万美金。跟北京,虽说是折成人民币,但是刨除税收,教育,医疗以及养老的不同,其实过的日子都差不多! 所以这也就看出了,中美两拨同学在教育上的投入与PK。当然人家说的都是育娃,老乐属于插科打混的。他连个媳妇还没混上呢,不过也跟着听! 听了一个晚上,老乐回来跟我叨叨一句,他说,跟美国教育费爹,跟中国教育费妈! 为啥跟美国教育费爹呢? 因为美国的教育属于明码标价,上得起私立校吗?如果上得起,那你孩子进入藤校的机会就会一下加个零。 因为著名的私立学校都有自己相关推荐通道,而能走这种通道的娃,自然抢占先机。而能够进入这种私立中学,又要求你得先进人家的私立小学,甚至于幼儿园。对。得从幼儿园的时候就得开始拼,说白了就是爹砸钱。在湾区很多学前班是指幼儿园之前的那段时间把小朋友集中起来搞个集训,这不是不输在起跑线上,而是你得有资格站在起跑线上! 至于那些所谓的好公立校,实际上也是条道,但是你得有特别出类拔萃的成绩,分要远比咱这高考难的多的多,而且美国如今受政策影响,对亚裔,重点是对华裔的录取名额在一减再减,所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事儿跟美国照样上演,而且惨烈程度比咱这高。 比如说同样是ACT,考了28分,搁咱这就是650了,妥妥985了吧,呵呵,那边没门。人家大学是申请制。一瞧你这亚裔背景,也没参加过什么体面的社团活动,还是闭门羹。有的孩子是在高考之后被名校拒了之时,才如梦方醒,放声大哭。但这种不公平。美国人早认了! 说白了,藤校有的人生下来上就能上。最简单的途径,砸钱不就得了,先捐个一个小目标,在学校里盖幢楼。 其次呢,砸钱去做那些豪华体育运动,比如说冰上曲棍球马术,再其次,校友推荐你叔,你爸,就这所学校毕业的写封信,你的几率也高,等这些人都做好了之后,剩下的座才是放出来给普通孩子拼的,所以在美国卷的是爹! 其实,真正中产二代依然能够进名校的那帮华裔孩子拼的普遍,比国内要加个更字,他们知道自己生存的空间不大,所以非得抓到手一门技术不可。 毕竟在美国房产税遗产税,会让代际传承面临很大的困难,中产能给孩子提供便利的,也就是教育了,这也就理解了,为什么一到假期,海淀黄庄里,挤满了从大漂亮那边带着娃奔这儿来补课的家长!回国补课,价格还便宜点,这是唯一能够弯道超车的事了。 但是在咱这呢,咱这主要拼妈。 说白了就是家长能够带领孩子主动学习。 就拿我弟弟的两个儿子,大猴属于本身爱学习的孩子,我怀疑教材就是围着他制定的,而二猴呢,以前学习成绩不好,但到了中学,他也明白了,他那个成天跟外面打油飞搞对象的老爹就给儿子丢下一句话:小子如果想被别人尊敬,第一,你得上道,第二,你得付出! 没什么其他的捷径可走。说完这话,唰的一下这爹下线了,又去找小蜜了! 对此,二猴子也非常认同,他说,他已经把人间马戏团的规则看透了。你想当班委吗?想被同学尊重吗?那你就得学习成绩好,起码在班里得挤进前十。 至于怎么努力,你自己看着办! 其实二猴说,如果在美国像我这样的条件就可以松口气,但在中国不可能,我们很多同学的父母就是普通公务员,但人家孩子真努力,妈妈下了班就给孩子补课,你再瞧瞧我这妈,还得帮她进行心理按摩呢。 哎这家要没我撑着,早散了! 所以,综上所述,用老乐的话说,像我们这种人在全世界,欧美中国过的日子都差不多,不存在谁被埋没。 运气好了,拿期权混上小目标的,中国美国都有。运气差的,像我这样落个丰衣足食不差钱的,一抓一片,但问题是我们这点天赋,他不代际遗传。所以中产下坠跟哪儿都是大趋势!
为什么好多在美的华裔家长,假期里带着孩子回北京海淀补课? 十一期间,大侄子滕老乐
麦芽糖纸
2025-10-04 10:51:2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