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舰和山东舰相继服役,算是彻底解决了“从无到有”的航母问题,但这两艘舰都用的滑

清风浅笑薄凉 2025-10-03 18:50:26

辽宁舰和山东舰相继服役,算是彻底解决了“从无到有”的航母问题,但这两艘舰都用的滑跃起飞,但还是有不小局限。 舰载机想满油满弹起飞根本不现实,只能少带点燃料或弹药,作战半径和打击力都打了折扣,而且起飞效率也上不去,真遇到紧急情况,战机没法快速形成编队。 2015年福建舰正式启动规划时,设计团队一合计,得往弹射起飞上靠了,不过当时选的可不是现在的电磁弹射,而是技术更成熟的蒸汽弹射。 这主意其实挺务实的,毕竟美军尼米兹级航母用了几十年蒸汽弹射,全球部署全靠它撑着,累计弹射上万次,可靠性经过了实战检验。咱们当时的技术储备也更适配这个,蒸汽弹射对电力需求不高,不用折腾太复杂的动力系统,就算有啥问题,还能参考美军的成熟经验找解决方案。 那阵子江南造船厂的图纸上,整个舰体布局全是围绕蒸汽系统来的。舱室怎么分区放锅炉和蒸汽管道,动力系统怎么分配能量,甚至甲板的承重位置,都得跟蒸汽弹射器的尺寸和工作需求严丝合缝。大家都觉得这么干最稳妥,能避开高风险的未知领域,毕竟一步跨太大容易摔跟头,先把成熟技术用熟了,再慢慢往上冲也不迟。 谁也没料到,马伟明院士团队那边突然传来了好消息,他们搞的电磁弹射技术竟然率先突破了。要知道那时候连美军福特级的电磁弹射都问题百出,2017年服役后故障不断,平均每弹射400架次就停摆,至今都没能稳定弹射F-35C隐形战机。 而咱们的团队硬是啃下了硬骨头,不仅搞出了原理样机,还在辽宁兴城的试验基地完成了3000多次地面弹射测试,关键指标全比蒸汽弹射强。 马院士带着测试数据找到决策层时,不少人还在犯嘀咕:蒸汽弹射的图纸都快定稿了,舰体分段都开始造了,这时候换方案风险太大。可他拿着1:1的弹射模型现场演示,电磁系统能智能调节推力,小到几吨的无人机,大到30吨的歼-15T重型战机,都能精准适配,能量转化率还比蒸汽弹射高得多,维护起来也简单,三个人用平板电脑就能搞定。这么一看,继续用蒸汽弹射反而成了“走老路”。 最后拍板换电磁弹射时,福建舰的建造已经有些日子了,总不能把建好的分段全拆了,那损失可太大了。没办法只能搞折中,只修改上层设计,舰体总长度没法动,只能把电磁弹射器往船尾方向挪了挪。 这就留下了点小遗憾,中间起飞跑道的挡焰板跟降落跑道重叠了,左侧的挡焰板还挨着升降机,对甲板调度多少有点影响,而且当初按蒸汽弹射设计的动力系统,功率对付电磁弹射也显得有点紧张。 但这份“不完美”恰恰藏着真本事。2025年9月央视直播里,歼-35、歼-15T、空警-600三型战机在15分钟内完成了全甲板弹射循环,每架次间隔不到5分钟,全程零故障。 要知道美军福特级到现在都没搞定这事儿,咱们用常规动力就把电磁弹射玩明白了,靠的就是马院士团队那套中压直流电力系统,45秒就能完成充放电循环,能量转化率比美国的交流系统高不少。 更有意思的是,美军尼米兹级装四台蒸汽弹射器,其实有一台是备用的,因为蒸汽弹射平均百次就出故障。咱们福建舰只装了三台电磁弹射,反倒比四台蒸汽弹射的效率还高,根本不用留备用的。这哪是简单换了个弹射器,分明是跳过了人家几十年的技术积累,直接站到了同一起跑线。 虽说福建舰带着点过渡和试验的痕迹,但这步“险棋”走得太值了。它不光让中国成了全球第二个玩明白电磁弹射的国家,更证明了咱们的军工体系已经能从“跟跑”转向“领跑”。 下一艘航母就能彻底解决这些小问题,加长船艏、多装一部升降机、升级动力系统,说不定还能预留激光炮的位置。福建舰的厉害,真不是那三条电磁弹射器本身,而是这种敢在关键时刻换赛道的底气和实力。

0 阅读:10

猜你喜欢

清风浅笑薄凉

清风浅笑薄凉

清风浅笑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