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中日军掷弹筒能压制重机枪,是因为土木工事做的不行。像晋绥军忻口会战期间的重机枪野战工事就经常弄个沙袋堆就完事了,布置位置也喜欢放在最前沿而不是靠后的制高点,又没有多设设射击阵地及时转移的意识,简直就是把重机枪当轻机枪来使用。可以说是非常粗糙,经常给日军留下绝佳的掷弹筒发射点。 要知道一般的重机枪阵地一般设置在一线阵地的侧后方300米~500米处,距离敌军步兵火力为800~1000米左右的距离,主要以抛射进行拦阻射击。 而大正10年式掷弹筒射程仅220米,89式掷弹筒最大射程670米,其炮弹的威力就跟个手榴弹差不多,根本打不着又或者撼动不了重机枪的土木工事,只有部署在一线阵地的重机枪,才会给日军掷弹筒机会。 PS:而同样是重机枪布置,日军的重机枪布置的就非常合理。在张家口神威台战斗中,日军的重机枪布置就让刘汝明所部吃了大亏,让其束手无策
神奇的🇷🇸塞尔维亚河川炮艇堪称“迷你战列舰”弹炮一体武器站重机枪武器站艇载F
【13评论】【16点赞】
zyzydm
国军部队都是按内战需求训练的,重机枪阵地通常只考虑便于发扬火力,防炮能力很差。这个问题从淞沪会战就暴露出来了,很多部队参战数日就损失大部分重机枪。而重机枪是国军部队的火力支柱,一旦丧失殆尽,部队就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