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表示对2036年奥运会的申办情况感到失望,因为上海、成都、广州三座城市均未提交申请。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可能最近心情不会太好,2036年奥运会的申办,本该是各国争相竞逐的盛事,却冷清得让人尴尬,特别是被寄予厚望的中国三座城市——上海、成都、广州,统统选择了沉默。 这事说来有意思,十几年前,各国为了争办奥运会抢破了头,现在呢?连基础设施完备、经验丰富的城市都不愿意碰。 为啥会这样?说白了就是不赚钱,东京奥运会砸进去300多亿美元,结果门票和赞助费加起来还不到投入的一半。 而雅典更惨,35个场馆有27个变成了废墟,年年吃财政补贴,就连精打细算的巴黎,预算也从68亿欧元飙到了118亿欧元。 更让人闹心的是,这买卖越做越不划算,场馆建完了不能闲置吧?每年的维护费就够呛,转播费、赞助费这些大头收入基本都进了国际奥委会的口袋,主办城市就像是开了个大餐厅,客人吃完了,账单还得自己兜着。 现在的上海、广州、成都都不是当年非要靠奥运证明自己的城市了。 上海搞进博会、广交会年年办,影响力一点不比奥运小,广州作为南中国经济中心,早把亚运会办得风生水起,成都更是靠大运会一战成名,地铁、高铁、产业园发展得热火朝天。 这些城市的思路特别清晰:与其花几百亿办个14天的奥运会,不如把钱用在地铁、学校、医院这些老百姓天天用的地方,这种转变,恰恰说明中国城市更懂得精打细算了。 真要说起来,国际奥委会也不是没想过自救,改了申办规则,允许多城市联办,还鼓励用现有场馆。 但问题是,全球经济都在降温,连巴黎奥运会都遇到了赞助商不愿出钱的尴尬。 现在的奥运会,早就不是单纯的体育盛会了,政治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稍不留神就会陷入舆论漩涡,从北京冬奥会遭遇的抵制风波,到巴黎奥运会的“去俄化”争议,都让各国对主办权望而生畏。 再看看历史教训,蒙特利尔1976年的奥运会债务,整整还了30年才清零。 而里约奥运后,那些豪华场馆现在成了废墟,连保安都不愿意看守,这些前车之鉴,都让城市政府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就连奥委会的“瘦身”计划也收效甚微,前主席罗格想砍掉一些冷门项目减轻负担,结果每个项目背后都牵扯着各方利益,根本动不了。 到了巴赫这届,虽然搞了些改革,但奥运规模不减反增,2028年洛杉矶奥运还要加入棒垒球项目。 现在的中国城市早就找到了更划算的路子,上海专注引进单项顶级赛事,花钱少、影响精准,成都打造“世界赛事名城”,场馆利用率高,广州忙着建设大湾区,根本不用靠奥运来证明自己。 说到底,不是这些城市没能力办,而是不愿意当这个“冤大头”,奥运会想重回昔日荣光,得先解决自身问题:怎么降低成本,怎么保持中立,怎么让主办城市真正受益。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城市的这次“集体缺席”,反而体现了更成熟的态度,过去是“争着要”,现在是“想清楚了再说”,这种转变,恰恰说明我们的城市发展更有底气了。 对国际奥委会来说,与其失望,不如把这次危机当作转机,毕竟,只有让奥运会真正物有所值,才能重新吸引城市的目光,否则,再过几年,可能连“接盘侠”都找不到了。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奥运会:中国10城能办也不申办国际上关注2032夏季奥运会申办,国际奥委会副
【9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