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从北到南,德国上空无人机警报不断。   10月1日,德国《图片报》报道,不

天天纪闻 2025-10-02 13:46:35

德媒:从北到南,德国上空无人机警报不断。   10月1日,德国《图片报》报道,不明来源的无人机正在对德国全境的军事、工业和基础设施目标进行拍摄。   北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最先拉响警报,这里距丹麦边境仅几十公里,一架疑似从俄罗斯船只起飞的无人机母机释放了十余架四旋翼飞行器。   这些重量超过2.5公斤的无人机不只是简单盘旋,而是直接扑向基尔的蒂森克虏伯海军造船厂——这个为德国和北约生产潜艇的核心基地,一旦潜艇建造进度、技术参数被泄露,对北约水下战力部署将是致命打击。   更耐人寻味的是,同一区域的基尔州议会大厦和海德炼油厂也被盯上,前者是地方权力中枢,后者为汉堡机场供应航空燃油,这种"军事+民生"的组合侦察,显然是在测试德国关键设施的防空盲区。   南部的警报同样指向敏感目标,武器企业上空出现的无人机母机,被描述为"带有机翼、可投掷四旋翼的飞行器",这让人立刻联想到俄罗斯的"闪电-2"无人机。   但矛盾点也在这里:公开资料显示"闪电-2"虽具备投放小型无人机的能力,却根本没有回收功能,要让它在完成任务后带着投掷的四旋翼返回舰船,技术上几乎不可能。   西方媒体咬定俄罗斯是幕后黑手,却拿不出实锤证据,这种"合理怀疑"本身就成了心理战的一部分——既渲染了威胁,又留足了政治博弈的空间。   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州的萨尼茨联邦国防军基地和罗斯托克海军指挥部门,再加上空中客车防务公司的厂区,这些点串联起来更能看出门道。   萨尼茨基地是德国陆军装甲部队的重要训练场,罗斯托克则是德国海军波罗的海舰队的指挥核心,空客防务更是欧洲军工巨头,负责台风战机、A400M运输机等关键装备的研发。   无人机在这些地点上空飞行,收集的恐怕不只是静态图像,更可能是雷达信号、通讯频率等动态情报,为电子战和精准打击做准备。德国警方虽然确认了无人机的物理特征,却对其操控频率、数据传输方式讳莫如深,这种信息不对称恰好说明德国在反无人机技术上的被动。   其实早在9月底,德国就已经嗅到了危险信号。内政部长多布林特当时就警告无人机威胁"等级极高",计划修订航空安全法允许军方击落无人机,甚至要建一个全国性的无人机防御中心。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9月27日就发现过无人机群,只是当时没引起足够重视。等到10月1日全境开花,德国才仓促调动"萨克森级"护卫舰协助丹麦监控空域,北约也宣布加强波罗的海警戒,但这些事后补救更像亡羊补牢。   欧盟此前和波兰、立陶宛等国搞的"无人机墙"计划,在真正的无人机蜂群面前,暴露的是欧洲防务一体化的致命短板——各国防空系统各自为战,信息共享滞后,面对这种低成本、高机动性的不对称威胁,根本形不成合力。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种无人机侦察战正在重塑现代安全规则。传统战争需要明确的宣战和军事部署,而现在一架从公海起飞的无人机,就能让一个发达国家全境陷入警报。   德国作为欧盟经济引擎和北约核心成员国,境内遍布美国驻军和核威慑设施,这些无人机的出现,等于在德国的安全心脏上插了一根探针,随时能感知北约的军事脉搏。   如果这不是欧洲自导自演的一出戏码,那么,眼下德国面临的不只是技术层面的防御难题,更是战略层面的两难。如果贸然将事件升级,缺乏确凿证据只会让自己陷入外交被动;如果听之任之,更多关键设施的情报可能持续泄露。   这种进退维谷的局面,恰恰是混合战的精髓所在——用最小的代价撬动最大的战略优势。   从基尔运河到海德炼油厂,从海军造船厂到议会大厦,这些无人机飞过的轨迹,其实是新时代地缘博弈的新战线,而德国上空的警报声,恐怕只是欧洲安全格局重构的开始。

0 阅读:46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