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被封号:平台该封则封但原因不能成“谜”

新浪财经 2025-10-01 18:49:58

转自: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近期,“网红圈”有点不太平静:继网红户晨风在抖音、微博等多个平台账号被封禁之后,网红高考志愿导师张雪峰的微博、抖音、快手、B站及小红书平台的社交账号均被禁止关注,千万粉丝网红蓝战非抖音、小红书、B站账号主页也显示“该用户被禁止关注”。

粉丝动辄千万的网红,被平台封号或者做出禁止关注等处理,总能引发舆论关注。至于被封理由,外界会有各种解读,但基本都是猜谜语。用户为何被处罚、依据何种标准、有何救济渠道,平台大多语焉不详,仅以“违反法律法规或社区公约”之类笼统说辞一笔带过,缺乏具体说明。网红账号被处置,网上当然是叫好者居多,但也不乏程序正义方面的讨论。这就触及了数字时代平台治理中程序正义与财产权益的深层次法律问题。

从法律视角审视,平台封号本质上是一种私权力的行使。根据《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以及各平台的用户协议,平台确实有权对违规用户采取限制措施。用户注册时点击的“同意”按钮,在法律上构成一份电子合同,平台据此获得管理权限。这种基于合同关系的管理行为,在法律框架内具有一定正当性。

然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当账号积累大量粉丝、产生巨大经济价值后,它已不再仅仅是平台提供的服务,更成为用户投入智力、劳动和资本形成的数字财产。它凝结了运营者的时间投入、内容创作成本,承载着商业合作价值与粉丝流量资产,甚至关联着整个团队的生计。网红做大之后,背后大多都有公司运营,网红账号可能就是公司最核心的资产,关乎着不少员工的生计。封号之类措施的影响已远超单一用户范畴,涉及到更广泛的经济利益。

当前,平台账号处置程序的最大症结在于透明度缺失。不仅是程序的不透明,标准同样不透明。有的直接被封号,有的只是被禁止关注,区别对待的原因是什么?没有人说得清,好像纯粹靠运气。这种不透明的处理方式,与现代行政法中的正当程序原则形成鲜明对比——即便是私权力行使,当它足以影响重要权益时,也应遵循告知、听证、救济等基本程序正义要求。平台有权依据用户协议处置违规账号,但也需满足适当性、必要性和相称性要求。

站在程序正义角度,标准模糊、程序封闭、救济空转,无疑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一个健康、透明的治理机制,应当包括明晰的规则体系、合理的违规认定程序、有效的申诉渠道,以及相称的处罚措施。无论是从用户权利还是从平台义务的角度看,网络平台作为网络空间治理者,应当制定详细、具体、可操作的封号标准,将抽象的法律原则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使每一个用户都能清楚知道自己的言行边界在哪里,避免因为标准模糊而陷入规则适用困境。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该罚的当然要罚,但平台管理也应遵循法治精神。当我们的工作、生活深度融入网络平台,虚拟账号已成为社会生存的重要载体。在此背景下,应当对平台管理权进行合理规制,明确数字财产的权属界定与保护路径,构建兼顾平台自治与用户权益的程序保障机制。

在治理网络乱象的同时,将程序正义嵌入每一次账号处置,有利于在清朗生态与财产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无论如何,规则透明优于猜谜游戏,这是网络空间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

2 阅读:513

评论列表

江恩-狗狗币-太空狗

江恩-狗狗币-太空狗

3
2025-10-01 22:15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该罚的当然要罚,但平台管理也应遵循法治精神。[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