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兵败夷陵后,黄权投降魏国,曹丕问:“刘备对你不错,你为何要弃他而去。”黄权说:“我无路可退,但宁死也不会向孙权低头。“曹丕听后大为感慨,对黄权委以重任。 黄权早年效力于益州牧刘璋,担任主簿一职。 公元211年,张松极力劝说刘璋,邀请刘备率军入蜀。 黄权反对说:“刘备闻名天下,如今将他请到益州,若以普通部将的规格对待,必定无法满足他的雄心;若以宾客之礼相待,又怎能容下两位君主共存?” 刘璋固执己见,不仅听不进去,反而将黄权贬职去了广汉。 不出黄权所料,一年之后,刘备率军进攻益州,各地的郡县见状,纷纷望风披靡,主动归降。黄权则坚守广汉县城,紧闭城门。直到214年,刘璋在成都开城投降,黄权这才归顺刘备。 加入刘备阵营后,黄权颇得信任,也提出了不少有远见的计策。 221年,刘备在成都登基称帝,不久后,为了报荆州丢失、关羽被杀之仇,他执意要率领大军讨伐东吴。 黄权再劝诫说:“吴军依托长江天险,凭借水军顺流而下,我们向他们发起进攻容易,但一旦战事不利,撤退却会变得十分困难。臣请求担任先锋,陛下则应坐镇后方,稳定大局,统筹调度。” 这番话暗藏着保护刘备的深意,黄权希望通过自己担任先锋的方式,为刘备规避前线的风险,避免其陷入险境。 刘备拒绝了黄权这一稳妥的作战方案,不过他深知黄权的军事能力,于是任命他为镇北将军,让他统领长江北岸的蜀军,主要负责防备曹魏军队趁机从后方偷袭,形成两面夹击之势。 这一部署原本是兼顾伐吴与防魏的万全之策,却因南岸蜀军主力的惨败而化为泡影。 222年6月,东吴大都督陆逊抓住蜀军战线过长的弱点,采用火攻之计,在夷陵大败蜀军。而江北蜀军的退路,则被吴军切断,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此时的黄权,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绝境:向西返回蜀汉的道路被吴军牢牢阻断,向东投降孙权,便是向杀害关羽、导致蜀军惨败的仇人低头,这是他绝不能接受的;思来想去,摆在他面前的,唯有向北投奔曹魏这一条路可走。 魏文帝曹丕召见黄权时,问道:“先生舍弃叛逆之主,前来归顺我大魏,莫非是想效仿陈平、韩信,辅佐明主,成就一番大业吗?” 这番话看似是对黄权的高度抬举,实则暗藏着陷阱,如果黄权承认自己想效仿陈平、韩信,就等于间接贬低了刘备,如果直接否认,又可能触怒曹丕,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黄权神色坦然的说:“我蒙受刘主(刘备)的特殊恩遇,如今投降孙权,绝无可能;返回蜀汉,又无路可走,所以才选择归顺陛下。况且,臣作为败军之将,能够保住性命已是万幸,哪里还敢奢望效仿古代的贤才呢!” 曹丕见黄权如此坦荡真诚,没有丝毫虚伪,非常高兴,随即任命黄权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 黄权归降曹魏后,有人称 “黄权在蜀汉的家人已经被刘备诛杀”,曹丕得知这一消息后,特意下旨让黄权为家人举办丧礼,以示安抚。 没想到黄权却拒绝了,他说:“臣与刘主(刘备)、诸葛丞相(诸葛亮)之间,向来以诚相待,彼此信任,他们深知臣的本心,绝不会做出这样的事。如今这个消息真假难辨,还请陛下允许臣等查清真相后,再做打算。” 后来事实证明,这个消息果然是假的,刘备不仅没有处罚黄权的家人,反而依旧像过去一样善待他们,。 刘备的解释是:“是我辜负了黄权,黄权并没有辜负我啊。” 这位刚刚经历夷陵之战惨败的帝王,能够坦然承认是自己不听劝谏,才导致战事失利,进而将黄权推向了绝境,这份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在乱世之中尤为难得,也展现出他的胸襟与气度。 后来,刘备病逝的消息传到曹魏,曹魏的大臣们纷纷向曹丕道贺,认为这是曹魏消灭蜀汉的大好时机,唯独黄权神色肃穆,始终没有加入庆贺的行列,。 在曹魏为官期间,黄权凭借着自己的才能与品行,仕途一直十分顺利,深受曹魏君主的信任与重用。 魏明帝曹睿时期,黄权升任车骑将军,获 “仪同三司” 的待遇,这已是当时武将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之一。黄权病死后,魏明帝让他的儿子黄邕继承了爵位。 黄权留在蜀汉的另一个儿子黄崇,继续得到重用。公元263年,曹魏大将邓艾率领大军伐蜀,黄崇跟随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驻守绵竹,抵御魏军的进攻。在战局日益不利的情况下,黄崇没有丝毫退缩,而是激励士兵们奋勇杀敌,最终战死沙场。
曹操问贾诩:“你为啥想不出‘白衣渡江’这样的计谋?”贾诩回答:“我虽说叫做‘毒士
【19评论】【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