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且不好施工。最近,有人提出解决方案:可以在青藏高原上先造很多根20米的电磁发射轨道,角度调低,对准南亚次大陆,这应该很好施工。 先说说这个高原电磁发射的来龙去脉吧。马伟明院士这些年搞的电磁技术,那可是实打实的硬货。他团队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钻研舰船电力系统,搞出中压直流综合电力这套东西,直接让海军装备跳了一大级。简单说,就是把船上的发电、供电整得高效又稳,电流像水管里流水一样顺溜,不再乱窜浪费。到了电磁弹射这儿,更是牛。福建舰上那三条轨道,2025年9月刚完成歼-15T、歼-35和空警-600的弹射起飞测试,瞬间就把舰载机推到高空,满油满弹的状态下飞得更远,打得更狠。这技术核心是洛伦兹力:两条轨道间通大电流,弹丸或飞机就借力加速,速度轻松破7马赫,比传统蒸汽弹射省力多了,还能精确控制。 现在,扯到青藏高原这个点子上。院士早几年抛出个大胆想法: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上建一条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为什么选那儿?空气稀薄,阻力小,载荷加速起来事半功倍,能直接把卫星或导弹推到高超音速轨道。想想看,高原的平坦河谷台地,本来就地势开阔,风吹日晒的无人区,适合铺设这种东西。专家一论证,问题就冒出来了:冻土层浇筑基础,每公里得砸50亿以上,总成本可能上万亿。更别提高原冻土季节性融化,轨道容易变形,施工像在冰上搭桥,一不小心就歪。地质复杂,氧气少,工人设备都得适应,这工程难度直追珠峰大桥。 这样的点子听起来酷,但落地为啥这么费劲?是技术跟不上,还是环境太刁钻?其实,这也反映出国防科技的常态:脑洞大开后,得一步步磨细节。院士的团队没灰心,他们的电磁轨道炮样机,早就在实验室验证过短距离发射。比方说,20米级轨道,就能让弹丸在35000倍重力过载下保持精度,射程覆盖200公里以上。美国海军试过3300万焦耳的电磁炮,日本海上测试320克弹丸穿两层钢板,这些数据都证明,短轨道不是梦。 最近,军事圈子里有人脑洞一开,提了个变通方案:别死磕2公里长轨,拆成上百根20米短轨,角度稍稍下压,对准南亚次大陆边缘。为什么这听着靠谱?短轨施工简单多了,预制混凝土块卡车运到现场,吊装固定,一天搞定一根。不用大动土木,高原公路和电网升级后,光伏电站的电力够瞬时大功率需求,不像日本试验还拖四个集装箱电源车。分散部署呢?长轨一中弹全废,短轨互为备份,部分损毁还能运转。发射时,低角度贴地飞,利用地形躲雷达,功率调调射程就行,灵活得像玩游戏改难度。 这个方案的底气从哪儿来?马伟明团队的积累啊。他们把电磁系统小型化,电源和控制模块塞进集装箱,随轨走。弹丸没火药推进剂,体积小,一车拉十几发,后勤轻松。速度每秒2000米以上,南亚现有防空网反应不过来。高原增程效应下,覆盖次大陆边缘绰绰有余。精度控制也降级了,2公里轨1毫米偏差飞偏几公里,20米用激光仪一扫就准。冻土形变?短轨下面加可调支撑,一年调一次,成本不到长轨的十分之一。 当然,这不是拍脑门想出来的。院士的电磁线圈炮,2025年核心指标又破纪录,初速3公里/秒,射程300公里,火力覆盖28万平方公里。福建舰的成功,直接外溢到陆基应用。比方,临近空间电磁发射卫星:飞艇悬在高原7公里高,轨道加速火箭到4千米/秒,出口留在青藏地带,甚至用螺旋轨慢慢加力。这思路和短轨一脉相承,避开长轨的坑,玩转地利。
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
淙淙谈历史故事
2025-09-30 21:46:0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