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会”,第一次从爷爷口中知道这个名词时,我一脸茫然,着实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爷爷说,“打会”盛行于60年代。那时大家工资收入微薄,仅够维持生计。家里若要办大事,像结婚、有人患大病,或是遭遇较大开支,便会捉襟见肘、资金短缺。于是,“打会”应运而生。由急需资金的人牵头,此人便是会首。参与者多是同事、邻居或亲友,每人每月缴纳约定金额,通常每人10元,入会者一般以10人为限。资金由当月最急需的人获得,在当时,100元相当于几个月的收入,算得上一笔巨款了。 70年代初,爷爷工作单位离家远,那时又没有公交车,上下班全靠步行,一天花在路上的时间近三个小时。尽管年轻,他也感到十分疲惫。 所以,爷爷很想拥有一辆自行车,可苦于没钱,便想到了“打会”。他联系了几位同事工友,有人表示愿意参加。不知这消息怎的被领导知晓了,爷爷被批评为小资产阶级享乐主义,吃不得苦。自然,会没打成,自行车梦也破灭了。 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家中条件渐渐好转,爷爷才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辆自行车。 听了爷爷的讲述,我才知道“打会”原来是民间互助融资的一种形式,用于解决日常或突发的资金需求。如今时代发展了,“打会”也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老一辈人的记忆。
“打会”,第一次从爷爷口中知道这个名词时,我一脸茫然,着实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爷
时光旧梦浅
2025-09-30 21:12: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