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3枚!俄军发动三年来最大规模轰炸,对着基辅连炸12小时 当地时间29日,乌克兰方面发布了俄军28日打击基辅的相关数据。据悉,俄军一共发射了643枚“天竺葵”无人机、Kh-101巡航导弹、“口径”巡航导弹、“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对基辅及周边地区连续轰炸了12小时。 当地时间9月28日,俄罗斯军方对乌克兰首都基辅及其周边地区发动了一轮时间跨度达12小时的集中打击。 这次打击的密度和持续时间,确实是过去三年冲突中少见的。643枚,这个数字并不是简单的堆砌,它代表着一次多波次、全空域、复合打击手段的系统性军事行动,涵盖了从无人机到巡航导弹,再到高超音速武器的全谱系打击能力。 我们先抛开冰冷的技术参数,回到这场行动本身所释放的信号。首先,俄军在当前阶段选择进行如此高强度的打击,很可能并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部署,而是试图通过战略级别的压制手段,制造心理和政治双重压力。 从军事角度看,这种“软硬兼施”的方式,既有常规巡航导弹的饱和攻击,也有高超音速导弹的点穴打击,说明俄军在整个打击过程中追求的是“压制+精准”的组合拳效果,并非简单的火力炫技。 而从乌克兰方面的反应来看,这次袭击虽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基础设施破坏,但乌方防空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拦截效率也有所提高,这说明乌克兰在过去几个月里对西方提供的防空系统进行了有效整合和部署。 然而,这种“应对能力”的提升,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解除威胁,反而说明冲突正朝着更高技术门槛、更强周期性的方向演化。 643枚并非一股脑发射,而是经过多波次、多时间段分布实施的。这样的安排显然更考验对方防空系统的应对节奏,并试图通过“疲劳作战”方式削弱防御能力。 这种打法在近年来的局部冲突中其实并不罕见,但在基辅这个人口密集、政治象征意义极强的城市进行如此密集的打击,显然具有更强的政治意图。 与此同时,这次打击发生的时间点也非常值得玩味。就在此前几天,联合国大会刚刚闭幕,美欧国家在援助乌克兰问题上的内部协调也传出了一些杂音。 俄方此时选择在军事上强势出手,或许也是在对外释放一个信号:即便外部援助不断增加,俄军依旧具备发动大规模高强度打击的能力。这种“展示式打击”的背后,是一种战略主动权的争夺。 从整个战争走势来看,这次事件也许不会改变战争的方向,但它确实揭示了当前阶段冲突的复杂性和多维度。 战争从不只是炮火之间的较量,更是政治、心理、情报和舆论的综合战场。俄乌冲突已不再是两国之间的传统对抗,而是一个多方博弈的国际议题,这种背景下的每一次军事行动,都必须被放在更大的国际图景中去理解。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这次事件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尽管乌克兰官方尽力维持城市运转,但长时间的防空警报、交通中断、电力系统的临时关闭,都对市民日常生活造成了不小冲击。 不得不说,这场冲突已经远远超出了最初的地缘边界,演变成了一个牵动全球神经的复杂事件。而这次643枚武器的集中轰炸,则像是一记警钟,再次提醒我们战争没有赢家,和平才是最值得追求的目标。
俄军28日刚炸完,乌军的报复29日就来了,而且这次乌军使用多枚海马斯精确制导炸弹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