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日军攻入道门圣地茅山,残忍杀害了一批著名道长,仅一名少年逃生,导致茅山一脉几乎断绝。 1938年。那时候,上海、南京相继沦陷,整个江南地区笼罩在日寇的铁蹄之下。陈毅元帅奉命率领新四军第一支队东进,要在敌人的心脏地带,建立一个抗日根据地。选来选去,就看中了茅山这块宝地。 可刚到的时候,别提多难了。老百姓被之前的散兵游勇和土匪祸害怕了,一听有军队来,家家大门紧锁。陈毅带着部队,硬是严格执行纪律,下大雨都不进民房,就在屋檐下淋着。有个战士的骡子啃了老乡的秧苗,陈毅坚持要按一年的收成赔钱,老乡感动得直流泪。 就这样,新四军才慢慢站稳了脚跟。但要真正扎下根,必须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陈毅把目光投向了山上,茅山乾元观的当家道长——惠心白。 这位惠道长,在当地名望极高,为人正直,极富民族气节。陈毅几次拜访,都诚意满满。有一次,他给惠道长写了一副对联:“出家非出国,传道当传义。” 这话一下就说到了惠道长的心坎里。是啊,修的是出世的道,可生的是中国的身,国都没了,还修什么道? 两人一见如故,常常在道观里下棋品茶,谈论时局。陈毅的才华和气魄,让惠心白彻底信服:这就是一支真正为国为民的队伍! 很快,宏伟的乾元观就成了新四军在茅山的“司令部”。“宰相堂”、“松风阁”里,不再是诵经声,而是新四军干部开会、制定作战计划的声音。道长们也忙活起来,他们利用“化缘”的身份作掩护,下山侦察敌情、采买物资。年仅22岁的道士黎遇航,就成了新四军的情报站站长。 在道长们的帮助下,新四军就像在茅山长出了千里眼、顺风耳。有一次,道士送来情报,说日军要换防。陈毅当即设下埋伏,打了个漂亮的胜仗。那段日子,乾元观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小延安”,而惠心白道长也笑称自己是“半个新四军”。 然而,好景不长。1938年秋,随着战局变化,陈毅率领主力部队转移。临别时,惠心白道长一路送了三十多里,依依不舍。他心里清楚,新四军一走,日本人肯定会来报复。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悄悄把观里最重要的经卷宝物托付给两个最信任的弟子,让他们火速带走,并嘱咐:“茅山恐有灭顶之災,你们切勿回来。” 预感,很快就成了现实。 日军通过汉奸得知乾元观是新四军的“老巢”,集结了上千兵力,在1938年10月6日扑向茅山。三十多个鬼子冲进乾元观,用刺刀顶着惠心白的胸口,逼他拿出酒肉,并说出陈毅的去向。 惠心白道长面无惧色,平静地说:“我们是出家人,没有酒肉。新四军纪律严明,也从不在此饮酒吃肉。” 日军军官被激怒了,吼道:“你这个通匪的道士!” 惠心白昂然回答:“我们只知抗日救国,不知何为通匪!” 丧心病狂的日寇连捅数刀,惠心白道长当场牺牲。 观中其他道士和伙夫,无一人开口吐露新四军的行踪,最后全部倒在了血泊之中。日寇杀人后,还一把火烧了这座千年道观,“宰相堂”、“松风阁”等一百多间殿宇化为灰烬。 那天,被派下山采买的道士朱易经傍晚回来,看到的是冲天的火光和满地同门的尸体。昔日的仙家福地,变成了人间炼狱。整个乾元观,只有他一人幸存。 日寇的暴行并未就此停止。元符宫的5名道士和2名年仅十二三岁的小道童、白云观的全观道士……几十位修行之人,都惨遭屠戮。 屠杀,没有吓倒茅山道士,反而点燃了他们复仇的火焰。 一个叫汤念义的少年道士,他所在的元符宫被焚毁,师傅师兄惨死,他侥幸从床底下躲过一劫。国恨家仇,让这个原本诵经学道的少年拿起了枪。他加入了新四军,作战异常勇猛。在1940年7月的一次战斗中,他提着盒子枪一口气打死4个鬼子,子弹打光后,被敌人包围。他没有丝毫畏惧,抄起一把菜刀就冲了上去,砍倒两个鬼子后,壮烈牺牲。 最令人震撼的,是火烧“顶宫”的故事。 日寇为了控制茅山,占领了最高峰大茅峰上的“九霄万福宫”(俗称“顶宫”)。这里是茅山的象征,是所有道人心中的圣地。但日寇占据这里,就等于扼住了根据地的咽喉。 怎么办?打,几次强攻都伤亡惨重。为了拔掉这颗钉子,当地的爱国人士和新四军一起商量。最后,道教人士含泪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顶宫住了鬼子,对革命有害,就烧了吧!” 他们说:“国之不存,教将焉附?宫观烧了,革命成功了,我们还可以再建!” 在放火前,道长们忍着巨大的悲痛,将宫内的珍贵文物连夜转移下山。然后,趁着日寇换防的间隙,亲手点燃了这座凝聚了他们信仰的千年宫阙。熊熊大火,烧掉的是宏伟的殿宇,燃起的却是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意志。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军民联手作战5000多次,抗击和牵制了10多万日伪军,有7000多名英雄儿女牺牲在这片土地上。 毛主席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将茅山与五台山、太行山等地并列,称其为“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
1943年,戴笠都称“鬼难拿”的汉奸,八路军两次围捕都失手!汉奸巧用易妆术逃
【2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