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要求美国撤回部署在亚洲,特别是中国周边的核武器与导弹,如果不撤回,中国也会对等反制在美国周边部署武器与导弹。 2024年4月,“堤丰”中导系统以“临时部署”名义进驻菲律宾,2025年9月又悄然转移至日本岩国基地。这套系统可发射射程达1800公里的“战斧”巡航导弹,覆盖范围直指中国长三角经济带。 更讽刺的是,美国一边在亚太增设核武据点,一边却对其他国家的军事建设指手画脚——2016年南海仲裁案期间,美军双航母战斗群逼近中国领海,如今却将中方在南海的岛礁建设污名为“破坏稳定”。 这种“只许州官放火”的逻辑,早已引发地区国家的普遍不满。日本岩国基地外,民众高举“导弹滚出”的标语;琉球群岛数千人上街抗议,直言“不愿成为大国博弈的炮灰”。 中方的反制逻辑并非一时意气。2024年7月军控会议上,中方代表便已戳破美国“核共享”政策的虚伪性——该政策允许无核国家操作美制核武器,直接违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此次在联合国“点名”要求撤离“堤丰”系统,实则是将问题摆上国际法台面:若美国坚持“以核威慑维护地区安全”,中方为何不能在委内瑞拉、古巴部署防御性武器?这种“镜像反制”策略,既符合国际对等原则,又精准击中美国战略软肋。 技术层面的支撑更为关键。中国已构建起多层次反导体系,红旗-19、红旗-29导弹与天基预警系统形成覆盖全球的防御网。更值得关注的是,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的射程与突防能力均优于“堤丰”系统,若部署至拉美地区,美国西海岸战略要地将首次面临同等威胁。 这种“技术换空间”的博弈,正在改写传统核威慑逻辑——当一方同时具备强大防御与进攻能力时,“恐怖平衡”便可能转向主动权争夺。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曾因苏联在其“后院”部署核武器而陷入恐慌,最终通过秘密协商化解危机。如今角色互换,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布局与当年苏联如出一辙。 但中方的策略显然更为高明:通过联合国平台将问题国际化,既避免直接军事冲突,又迫使美国陷入两难——若撤离“堤丰”,则盟友对其“延伸威慑”的信任将崩塌。 若坚持部署,则中方在拉美的反制措施将获得道义合法性。这种“以退为进”的战术,实则是将美国拖入其最擅长的“规则游戏”,却用更严密的逻辑反制。 中方的要求绝非孤立事件。近年来,中国在南海推进岛礁建设、向巴基斯坦输出军事技术、构建“一带一路”安全通道,均指向一个核心目标:打破冷战后形成的“印太围堵”格局。 此次在联合国发声,更是将安全诉求与经济利益深度绑定——当美国军事力量威胁中国贸易命脉时,中方明确划下红线:任何针对中国商业伙伴的武力威慑,都必须停止。这种“安全-经济”联动战略,正在重塑全球权力分配规则。 这场核武博弈的终极走向,仍取决于美国的选择。若继续推行“只许自己放火”的霸权逻辑,中方在拉美的反制部署将不可避免;若回归理性对话,则可能为亚太安全开辟新路径。 但可以确定的是,传统的核威慑时代已接近尾声——当技术突破与战略智慧结合时,大国博弈的规则正在被重新书写。大家如何看待这场“镜像反制”?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墙倒众人推,印度这次是真没统战价值了,联合国第80届大会上,土耳其、沙特、马来西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