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干啥他干啥,照搬中国往上爬! 如果你曾在1994年的某个清晨踏进卢旺达的基加

巧珍 2025-09-30 10:57:36

中国干啥他干啥,照搬中国往上爬! 如果你曾在1994年的某个清晨踏进卢旺达的基加利,或许只需片刻,你就会深刻明白“地狱”不是比喻。 一具具尸体横陈街头,教堂不再是避难所,而成了修罗场。广播里不再播放音乐,而是在煽动杀戮。 胡图人、图西人,邻里间反目成仇,父失子、母弃婴,整个国家仿佛在无声地崩溃。 那一年,大屠杀让80万人失去了生命,短短100天,卢旺达从一个国家,碎成了血与火的废墟。没有人相信它还能重新站起来,更别提崛起。 但偏偏这个国家,不仅爬起来了,还用一种近乎“抄作业”的方式,悄悄走上了非洲前列。是谁带领它完成了这场逆袭? 答案是保罗·卡加梅,一个曾被视为“冷血将军”的人,如今却成了“非洲奇迹”的缔造者。 他没闭门造车,而是睁大眼睛看世界,尤其是看中国。修路、建园区、搞农业、发展数字经济,甚至连部队口令都用中文喊。 他不怕被说“抄”,他只关心“有没有用”。事实证明,他抄得很认真,也抄出了名堂。 1994年,大屠杀结束那天,卡加梅带着卢旺达爱国阵线军队开进基加利。他没有选择报复,而是选择重建。 他深知,这片土地已经被仇恨撕开了太多伤口,再多的血,只会让国家彻底死亡。 他宣布废除种族划分,从身份证上抹去“胡图”与“图西”的标签,只留下一个身份——卢旺达人。 他建立传统的“加卡卡”法庭,让加害者向受害者认罪、求宽恕,在草地上处理了190多万起案件。他要的不只是法律的正义,更是情感的和解。 但光有和解不够,一个国家要恢复元气,还得吃饱饭、走得路、点得起灯。 卡加梅想得很明白。他环顾世界,发现中国的发展轨迹与卢旺达的困境有惊人的相似——都曾是农业大国、都缺乏资源、都面临外部强压。 但中国找到了自己的路,那就是“基础设施先行,产业带动发展”。 于是卡加梅干脆“照搬”中国的经验,甚至在公开场合说:“我们要学习中国的方式,不是照搬模式,而是借来工具。” 基加利的公路,如今平整得能当镜子照;市区的天线、电缆全部入地,连塑料袋在这里都成了违法物。 这些变化,背后是中国路桥公司修建的1200多公里公路,是中国通信企业铺设的全国光纤网络,是中国农业专家带来的菌草技术。 如今卢旺达的农村,蘑菇成了致富产业;城市,智能手机普及率超过60%,无人机能送药送血。 更有意思的是,卢旺达发展经济特区,和中国的模式几乎一模一样。他们在基加利周边划出大片工业园区,给入驻企业减税、免关税、放外汇。 2023年,他们吸引到了超过24亿美元的外资,是邻国布隆迪的十倍。这些园区里,有中国的电子厂,也有日本和印度的制衣厂,甚至连本地企业也开始走向出口导向。 他们甚至学中国搞“品牌出海”。你如果看阿森纳的球衣,会发现右袖赫然写着“Visit Rwanda”——是卢旺达花了几百万英镑的广告费。 很多人觉得“烧钱”,但卢旺达的旅游业收入却翻了倍。来这儿看大猩猩、看火山、看“非洲瑞士”的城市管理,成了欧洲游客的新宠。 2022年,旅游业为卢旺达带来了超过5亿美元的收入,几乎是全国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 卢旺达还学中国搞教育,尤其重视中文教育。在卢旺达大学,孔子学院的报名人数从2009年的两百人增长到现在的五千多人。 中文不再只是“兴趣”,成了就业的敲门砖。很多卢旺达学生通过“汉语桥”比赛来到中国留学,回国后就职于中国企业,月薪比本地平均高出两倍。 当然,这一路走下来,并非全是顺风顺水。卢旺达的经济发展受限于地理,它是个内陆国,缺港口、靠出海口得绕好几个国家。 它的年轻人虽然勤奋,却普遍教育水平偏低,技术工人严重不足。更有甚者,一些西方媒体批评卡加梅“集权”,说他控制媒体、压制反对派。 但是,卢旺达百姓怎么看?走在基加利街头,你能看到孩子在清洁的街道上踢球,老人坐在公园长椅上晒太阳,年轻人穿着整洁的制服排队上公交。 这种秩序和安全,在非洲不少国家都是奢望。卡加梅不是完人,他的治国方式也并非无懈可击。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带领卢旺达走出了亡国灭种的深渊,用一种近乎“工程师式”的理性,一砖一瓦地重建了国家。 这种务实、稳健、敢学敢抄的精神,比空喊“非洲崛起”更有力量。 卢旺达的故事,其实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缩影。它没有资源,没有港口,没有强大的人口红利,却在困境中找到了自己的生路。 它没有靠西方的“民主模板”,反而是靠中国式的“发展逻辑”,一步步走出阴霾。 信息来源: 《中国企业成为“千丘之国”卢旺达道路建设领头羊》——国际在线

0 阅读:85
巧珍

巧珍

关注我,来关注体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