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二战阴影未散,日本政客却替战犯脱罪,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候选人高市早苗,在

洞察观史 2025-09-30 10:46:28

[浮云]二战阴影未散,日本政客却替战犯脱罪,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候选人高市早苗,在发表自己的政见时说,二战的战犯已经接受了刑罚,现在不再是罪人。 这事儿一出,立刻把历史问题又拽回当下政治的舞台。先把来龙去脉摆清楚:高市早苗是自民党总裁(党内最高职位)候选人之一,她在竞选活动中对“靖国神社里供奉的甲级战犯”问题表态,意思是这些在二战审判中被定罪的人已经受过惩罚,不该再被一概称为“罪人”。 这话当天就在日媒和国际媒体上被广泛报道,立刻在中、日、韩网络引发大讨论。 要理解这句话为什么会炸锅,得把两个历史事实拉出来看。第一,靖国神社确实供奉着很多战死者,其中包括14位在二战后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认定为“甲级战犯”的人。 日本国内有人把参拜视为对逝者的哀悼,另一部分人——尤其是亚洲邻国——把它看成没有对侵略史反省的象征。西方媒体长期把靖国和日本政治人物的参拜联系起来,称其为“敏感符号”。 第二,关于天皇有没有被惩罚”的问题。二战后,东京审判审理了包括东条英机等多名首要罪犯,但昭和天皇并未被起诉。战后占领当局在实际操作上,考虑到如何稳定日本、重建秩序以及封锁共产主义扩张等战略因素,选择维持天皇体制,这直接导致天皇未被带上法庭。 这一点在许多学术与主流资料里都有梳理,历史学者和占领时期文件显示,这并不是“没有证据”的问题,而是政治选择的结果。很多人正是基于这段历史,质疑过去的战争责任是否被“彻底清算”。 把这两点合起来看,高市的那句“他们已经受过刑罚,现在不再是罪人”就不只是对战犯个体的评价,还是在动历史叙事的敏感神经。 国内保守派把这类说法当作“要维护国家尊严、停止内耗”的一种政治话术;邻国舆论则把它视为“历史问题未被正视”的又一次信号。国际媒体也警觉到,这种表态在自民党内部领导权争夺期间出现,可能是为了争取特定选民的支持,而非单纯历史学术讨论。 那这事有多严重?别想得太抽象:一方面,外交层面会被实质影响。过去日本首相或高官到靖国参拜、或公开减弱对战争责任的态度,都会让中韩两国的外交发言人立刻回应,双边关系被拉入紧张轨道,企业、民间交流也可能受波及。 另一方面,国内政治上,这类争议能迅速把候选人的形象标签化——被看成“修正主义”或“民族主义”的代表,进而影响党内不确定的票数和保守派的动员力。路透和多家评论指出,这次自民党总裁选举本来就竞争激烈,类似发言会放大选情的不稳定性。 不少日本人对靖国的态度并不一致:有的人是出于哀悼,有的人是出于政治信念。把所有日本人一杆子打死只会让对话更难。第二,历史真相并不是靠一句话能翻篇的。 是不是“已了结的历史”,取决于受害国的记忆能否被承认,能否看到公开的反省和制度性的修正——像是教科书里对战争罪行的表述、对受害者赔偿与道歉的官方姿态等,这些都比一句“他们不再是罪人”更能带来和解的可能。 第三,国际政治里,历史问题常被当作现在政治的工具;政治人物讲历史,往往有着明确的选票和利益目标在后面。媒体也喜欢放大对立,因为点击量好看。 把镜头再拉远一点,这件事还有更深层的讨论价值。一个国家要走向成熟,得有能力正视自己的黑暗面并承担后果。德国二战后的“去纳粹化”和长期教育沉淀,促成了某种广泛的社会共识;日本路径不太一样,部分原因是占领时期的战略选择,以及冷战中西方对快速稳定的偏好。 现在有一批日本政客试图把“国家自豪感”放在首位,另一批人则主张与邻国建立稳定关系优先。这两种路径在选举中争斗,公众讨论里就会产生摩擦。相关国际评论也把日本当前领导人选择和靖国议题联系起来,认为这类争议会影响地区安全感。 说到爆点,要点出来:高市的发言把“天皇没有受罚”这根刺又戳出来了。受害国民众看到的不是学术讨论,看到的是一种“历史去罪化”的信号。换句话讲,如果一个国家里有权力的声音在淡化侵略责任,邻国会担心这种历史否认会转成现实政策的硬化。 要想真正推动和解,需要政策层面的具体动作——比如更透明的历史档案公开、受害国受害者的具体补偿或道歉表达、双边或多边的历史研究合作,以及有诚意的纪念活动设计。这些比在媒体上互喷几句政治口号更能修复关系。 日韩中关系所缺的,恰恰不是更多外交辞令,而是让历史的真相在公共空间被认真对待、让受害者的声音被听见、并能看到制度性的改变。只要这些还没做到,表态再多也换不来真正的谅解。 历史是否已被“处理完”其实还在争论里。要走出循环性的指责,需要各方多一点勇气:承认过去的错误,促成透明的对话,建立教育上更真实的记忆传承。做得到这些,未来的亚洲才能少一些怨怼,多一点合作与信任。 (主要信源:环球时报——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频繁“翻车”)

0 阅读:13
洞察观史

洞察观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