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还真是奇特,明明是3.85万亿美元的第五大经济体,是个确确实实的大国,可它却连件像样的品牌都没有,甚至没有一件拿得出手的制造业产品。 不得不说,印度的经济结构有点偏科,软件外包和仿制药确实厉害,可这些离普通人的生活太远,老百姓过日子接触到的消费品领域,印度品牌几乎集体缺席,那问题出在哪儿呢? 看看他们的国内市场就明白了,十几亿人口里大部分还在为基本生活奔波,超市货架上摆得最多的是廉价日用品,这种环境里,企业光想着怎么把东西做得更便宜,哪还有心思琢磨品牌建设。 说到制造业,印度工厂最擅长的是组装和代工,全球智能手机不少是在印度生产的,可核心零件全靠进口,缺乏完整的产业链,产品竞争力自然上不去,毕竟连最简单的螺丝钉都要进口,怎么和别人竞争? 更麻烦的是基础建设拖后腿,停电是家常便饭,高速公路没几条,港口卸货要等好几天,这些看似小事,实际上卡住了制造业的脖子,外国企业来投资,一看这状况都直摇头。 印度的政策方面更是让人头疼,办个工厂要盖几十个章,土地纠纷能拖上好几年,政府虽然喊着“印度制造”,实际措施总是慢半拍。 保护主义让本土企业躺在温床上睡大觉,反正外国品牌进不来,随便做做就能赚钱,这种环境下,谁愿意费劲搞创新?看看塔塔集团,在国内算是顶尖企业了吧? 可出了南亚市场,影响力就大打折扣,他们的汽车在欧美街头难得一见,反而被中国比亚迪、韩国现代抢了风头,这说明光靠国内市场的企业,永远成不了国际巨头。 不过印度也不是没机会,年轻人口多,互联网发展快,中产阶级正在壮大,要是能把这些优势用好,未来还真不好说。 但现在的情况是,他们总把精力花在吵吵嚷嚷的议会争论上,真正该修的路、该建的电站反而没人管,举个例子,印度仿制药能卖到全世界,为什么连个像样的创可贴都造不出来? 这是因为仿制药走的是捷径,抄别人的配方就行,而要自主研发消费品,得从材料、工艺、设计一步步来,这需要长期投入,印度企业似乎缺少这个耐心。 话说回来,没有品牌支撑的经GDP数字再好看,关键时刻派不上用场,印度连基本医疗物资都要依赖进口,反观中国,从口罩到呼吸机都能自给自足,这就是制造业实力的差距。 印度总觉得自己软件业发达就能弯道超车,可现实是,硬件制造才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软件再好,也得跑在别人造的手机和电脑上。 现在印度最需要的是踏踏实实补齐制造业短板,别总盯着GDP排名,要多看看出口商品结构,什么时候印度能向世界出口高附加值的电子产品、精密机械、品牌服装,那才算是真强国,否则经济总量再翻倍,也不过是个高级代工厂。 话说得重些,但理就是这么个理,一个国家不能光靠给别人写代码、做代工就想过上好日子,得有自己的硬家伙。 大家讨论一下,你觉得印度要花多少年才能打造出第一个世界级消费品牌?
为什么印度都第四大经济体了,还没有让人感到实力强大?
【14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