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死就不会死!9月北京,一夫妻因感情破裂要离婚,可丈夫认为妻子一直没工作,对家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9-29 16:44:22

不作死就不会死!9月北京,一夫妻因感情破裂要离婚,可丈夫认为妻子一直没工作,对家中财产没贡献,想让妻子净身出户,并在法院审理期间,故意隐瞒夫妻共同财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可法院的判决,却让他傻了眼!   “157 万!我没工作,竟然分到这么多财产?” 拿到判决书时,北京的张女士反复确认数字,眼泪止不住地流。 谁能想到,三个月前她的丈夫王先生还拍着桌子叫嚣 “你没挣过一分钱,净身出户天经地义”,甚至偷偷转移百万存款,企图独占夫妻共同财产。 可法院最终的 3:7 分割判决,不仅让王先生的如意算盘落空,更用一份特殊证据,撕开了 “只有挣钱才算家庭贡献” 的错误认知。   2024 年 3 月的一个深夜,张女士在整理旧物时,意外发现了丈夫王先生藏在书柜深处的银行回执单。单张转账金额高达 20 万元,收款账户是他母亲的名字。 “那段时间他总说公司资金紧张,连孩子的学费都要我找娘家借,原来钱都转走了。” 张女士的心跳瞬间加速,她想起近半年来王先生频繁晚归、手机设密的异常,连夜翻出家里近 5 年的所有财务凭证,从超市购物小票到水电费缴费单,一一分类整理。   让她没想到的是,这些看似普通的单据,后来成了关键证据。在代理律师的建议下,张女士向法院申请调取王先生的银行流水,结果显示; 2023 年 10 月至 2024 年 3 月,王先生分 8 次将 120 万元存款转移到其母亲账户,每次转账备注 “借款”,却无任何借条或还款约定。 更可疑的是,他母亲的账户在收到转账后,短期内又将资金转入王先生的私人公司账户,形成 “空转” 痕迹。 “这明显是故意转移夫妻共同财产,不是真实借款。” 律师的分析,让张女士坚定了维权的决心。   与此同时,张女士还拿出了一本特殊的 “家庭账本”——11 年来,她每天记录家务内容:“2013 年 5 月 12 日,给孩子做辅食、打扫 3 间房、洗 5 件衣服” “2020 年 9 月 3 日,陪老人看病、辅导孩子作业到 10 点、准备家庭聚餐”…… 这本泛黄的账本,成了评估家务劳动价值的重要依据。 专业评估机构据此从 8 个维度计算:日常保洁按市场价 30 元 / 小时,育儿参照育儿嫂工资,烹饪按私厨费用折算,最终得出 11 年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约 62 万元。 “我每天像个陀螺一样转,不是没价值,只是没拿工资。” 张女士在庭审中说的这句话,让法官频频点头。   2024 年 5 月的庭审现场,王先生面对铁证仍在狡辩:“那 120 万是我妈给公司的投资,不是夫妻共同财产!” 可当法官出示他母亲账户的流水明细,以及公司股权结构证明(王先生持股 90%)时,他瞬间哑口无言。 更让他崩溃的是,法院还查明他名下有一套婚前购买、婚后共同还贷的房产,共同还贷部分及增值约 76 万元,按法律规定需补偿张女士一半。 最终,法院依据《民法典》第 1092 条,判决王先生因隐瞒、转移财产少分财产:房产归王先生所有,补偿张女士 38 万元; 120 万存款 + 50 万股票共计 170 万元,张女士分得 7 成即 119 万元,王先生分得 3 成即 51 万元,两项合计张女士共获 157 万元。 “我以为她没工作好欺负,没想到会输得这么惨。” 王先生拿到判决书后,懊悔地捶了下桌子。   如今,张女士用分得的财产在郊区买了一套小公寓,把那本 “家庭账本” 装裱起来挂在客厅,还找了一份社区育儿指导的工作,用自己 11 年的育儿经验帮助新手妈妈。 “以前觉得全职太太是‘附属品’,现在才知道,我的付出法律认、社会也认。” 她偶尔会去学校给孩子们讲 “家庭责任”,告诉他们 “妈妈的家务劳动和爸爸的工作一样有价值”。   而王先生在履行判决后,不仅要偿还转移的 120 万元,还因信用污点影响了公司贷款。 他不得不重新梳理财务,在律师的建议下完善了夫妻财产约定,“以后再也不敢耍小聪明了,法律面前,公平才是硬道理”。 这场离婚官司,不仅改变了两个人的生活,更给无数家庭敲响警钟:家庭贡献从不是只有 “挣钱” 一种方式,尊重每一份付出,才是婚姻长久的基石。   信息来源:纵览新闻 2025-9-25

0 阅读:0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