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罕见点名印度、巴西、瑞士三国,扬言“将被修理”,背后有何隐情?为何偏偏是这三个国家? 在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放出 “压制印度、巴西” 的强硬言论后,特朗普更是变本加厉,直接点名这两个国家以及瑞士,公开宣称 “要采取强硬举措”。 这一番表态绝非毫无根据的空谈,而是此前一系列单边制裁行动的延续与升级:自8月起,美国已对印度输美商品加征 50% 的关税,这一行为被视作对印度持续采购俄罗斯石油的报复;针对巴西,美国对其大部分的输美产品征收了同等比例的关税,仅对飞机、坚果等少数品类给予豁免;而对于瑞士,美国也开出 39% 的高额关税。 面对美国的强硬施压,三国的应对呈现出显著的共性特征:印度与巴西已正式将美国诉至世贸组织,寻求多边机制的支持;瑞士则有三分之一企业计划调整对美业务布局,将部分业务转移出美国市场,同时有近三分之二的瑞士民众明确反对向美国压力妥协。 特朗普政府对这三个国家采取强硬态度,最直接的动因在于美国日益加剧的贸易赤字压力。而印度、巴西、瑞士在关键领域展现出的 “贸易抵抗” 姿态,无疑深深刺痛了特朗普的神经。 印度之所以成为美国的 “针对目标”,是因为,一方面,印度长期在钢铁、医药等领域保持对美贸易顺差,却始终拒绝全面开放本国农业市场, 即便承诺对美国商品降低关税,也坚持以 “对等豁免” 作为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印度持续从俄罗斯采购石油的举动,成为美国对其加征 50% 高关税的直接导火索。 对于特朗普而言,印度既是推行 “印太战略” 过程中需要拉拢的合作伙伴,也是必须加以驯服的 “市场竞争对手”。 巴西面临的困境,源于与美国在资源控制权上的争夺。作为美国咖啡、橙汁、牛肉等农产品的主要供应国,巴西本应是美国眼中 “顺从的伙伴”,但总统卢拉推行的政策改变了这一局面,卢拉明确抵制美国的关税施压,公开批判美元霸权体系。 瑞士的遭遇,则暴露了美国对 “隐形财富” 的觊觎心理。这个以精密制造、金融服务为竞争力的国家,其钟表、医疗器械等高端产品长期在美国市场占据重要份额,却始终拒绝配合美国提出的 “税收透明化” 要求。 这三个国家之所以被特朗普公开点名,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触碰了特朗普政府的“地缘政治红线”。 在拉美地区,特朗普政府重拾 “门罗主义”,将巴西视为维护美国 “后院” 影响力的主要国家。而卢拉政府展现出的强硬立场,不仅动摇了美国在拉美地区的传统影响力,更可能引发 “多米诺效应”,因为一旦巴西带头抵制美国关税,墨西哥、阿根廷等其他拉美国家或许会纷纷跟进,进而冲击美国对拉美资源的定价权。 因此,美国对巴西加征高比例关税,本质上是一种 “杀鸡儆猴” 的威慑策略。 在印太地区,印度坚持的 “战略自主” 原则让美国陷入两难局面。特朗普政府既需要印度配合 “印太战略”,又无法容忍印度与俄罗斯保持密切的能源合作关系。 瑞士的特殊性,体现在其 “中立身份” 所蕴含的战略价值上。美国一方面通过关税施压,逼迫瑞士加入对俄制裁阵营;另一方面借助金融领域的影响力,试图让瑞士成为监控欧洲资本流动的 “哨点”。 但瑞士长期以来的中立传统使其拒绝在国际争端中选边站,这种 “不合作” 态度在特朗普眼中与 “敌对行为” 区别并不大,也成为美国对其实施关税报复的直接原因。 特朗普上任以来,密集推动美国退出国际组织、频繁对他国加征关税,本质上是对全球多极化趋势的恐慌。 印度、巴西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瑞士作为欧洲资本的 “避风港”,这三个国家若形成联合抵抗态势,可能构建起 “非阵营化反制” 力量:新兴国家通过联合争取更多市场话语权,欧洲资本借助瑞士规避美国的控制 ,这正是美国所担心的 “全球秩序解构” 风险。 因此,特朗普扬言 “修理” 这三个国家,既是为了压制当前的反抗声音,更是为了遏制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 特朗普政府挥舞的关税大棒看似声势浩大,实则隐藏着诸多风险。对印度加征关税,导致美国电子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对巴西加征关税,推高了美国国内食品价格;对瑞士加征关税,则引发美国高端消费市场的萎缩 。 这些额外成本最终都由美国企业和普通民众承担,与特朗普政府 “降低通胀” 的承诺完全相反。 而且,这三个国家已开始积极寻求替代方案,比如,印度加强与东盟国家的自由贸易谈判,巴西扩大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规模,瑞士则加速推进与欧盟的市场融合 ,种种迹象表明,美国可能陷入 “制裁反噬” 的困境。 从全球格局来看,这场贸易风波标志着多极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当新兴国家敢于对霸权说 “不”,当中小国家拒绝成为大国博弈的棋子,特朗普的 “修理” 威胁,更像是美国霸权走向衰落前的最后挣扎。
伊朗这个选择,真是把很多人看迷糊了。他们一边高高兴兴地接收咱们的红旗-9BE防
【91评论】【5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