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德韦杰夫:一旦战败,就用核弹攻击4个国家,让世界进入末日,将动用战略核武器针对乌克兰、德国、英国和美国进行打击,从而引发全球性毁灭。 2023年初,梅德韦杰夫作为安全会议副主席,开始在社交平台上频繁发表强硬言论,警告如果俄罗斯在战场上遭遇重大挫折,可能导致核冲突。这种表态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战场形势紧密相关。 当时,乌克兰部队在东部地区推进,俄罗斯控制区出现波动。西方联盟在德国拉姆施泰因基地举行会议,讨论增加军事援助,包括坦克和远程导弹。这些举措被视为对俄罗斯安全的挑战。梅德韦杰夫的言论正值此敏感节点,旨在回应外部压力。 俄罗斯核政策强调防御性使用,但此类公开警告加剧了国际紧张氛围。全球媒体广泛报道,推动外交渠道的沟通,却未改变冲突格局。 2024年7月,梅德韦杰夫在Telegram上明确指出,如果俄罗斯失去占领的乌克兰领土,将使用战略核武器打击基辅、柏林、伦敦和华盛顿。这一威胁直接针对乌克兰及其西方盟友,声称这将引发全球战争。 俄罗斯核威慑原则规定,核武器仅限于本土面临核攻击或常规入侵威胁国家生存时启用。目前,乌克兰行动未深入俄罗斯本土,核心设施保持完整,不符合政策条件。美国和英国作为核大国,拥有同等反击能力,导弹射程覆盖俄罗斯全境。 梅德韦杰夫过去常在平台上发出类似警告,如提及自动核反击系统,但总附带澄清,强调现有条约有效。这种双重策略显示出政治表演意图,既显示强硬,又留有余地。国际社会视此为威慑手段,而非实际计划。 俄罗斯核政策文件于2020年更新,明确核武器为最后手段,只有总统普京握有决策权。梅德韦杰夫的副主席职位限于顾问,无法下达命令。他的言论虽列出具体目标,但俄罗斯核库存自冷战后减少,美英核力量平衡确保相互威慑。 历史上,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通过谈判避免灾难,双方克制认识到核战争无赢家。现今冲突中,类似紧张再现,美国快速调动核潜艇,北约加强东欧部署。这些反应显示国际警惕,但未升级为直接对抗。俄罗斯国内民调显示,多数民众反对核选项,支持率下降。领导人决策需考虑民意,避免内部不稳。 德国和英国作为北约成员,若受攻击,将激活第五条款,引发集体防御。历史上,此条款仅在2001年9月11日事件后启动,北约部队迅速支援美国。俄罗斯针对这些国家动武,等同与整个联盟开战,常规军力差距巨大,无需核手段即可造成压力。 乌克兰非北约成员,西方援助限于武器,未派兵直接介入。梅德韦杰夫的威胁被视为回应西方升级援助,如允许乌克兰使用远程武器打击俄罗斯目标。市场反应短暂,原油价格上涨,黄金走高,军工股受益,但未演变为持久恐慌。联合国官员谴责此类言论,强调加剧全球不稳定。 梅德韦杰夫的言论模式显示出习惯性强硬表达。早在2018年,他与美国领导人互动时,曾提及核系统,但随即补充条约有效。2024年11月,他再次警告西方讨论提供核武器给乌克兰的风险。这种模糊话术帮助政府释放信号,同时不把路堵死。 俄罗斯经济虽受制裁影响,但增长率保持稳定,贸易转向其他方向。西方暂停部分援助时,梅德韦杰夫呼吁趁机施压,但未改变战场动态。国际原子能机构监测核设施,确保安全,避免意外升级。整体看,这些威胁更多服务于外交博弈,而非军事行动。 核威胁虽频繁出现,但俄罗斯实际行动遵守政策框架。西方盟友指责俄罗斯违反领空,增加紧张,但未提供确凿证据。特朗普政府尝试和平谈判,却面临阻力。 梅德韦杰夫的表态被视为放大压力工具,旨在影响决策。俄罗斯军队在前线调整,但核选项闲置。国际社会通过安理会辩论,寻求解决方案。最终,这些言论虽制造恐慌,却未导致毁灭性后果,世界免于更大危机。
德国垮了,法国崩了,英国也开始游行了!欧洲出了什么问题?俄罗斯为什么仍然很稳?一
【6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