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总理联大演讲遭遇大退场,孙玉良:“用脚投票”以巴孰是孰非】
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大理石大厅里,26日的场景仿佛一场冷嘲热讽的舞台剧。内塔尼亚胡第一个走上讲台,正襟危坐的各国代表原本还在调整耳机、翻看讲稿,却在他开口的那一刻,接二连三起身离席,从不同方向退场,甚至有人直接从他面前走过。那一幕比任何言辞都更具力量,讲台上依旧在高声辩解,座位区却迅速空荡,空气里弥漫的是一种尴尬到极点的沉默。
这种场景在联合国并非首次,但这一次格外扎眼。退场的不是某个孤零零的国家,而是一片片整齐的队伍,来自阿拉伯世界、伊斯兰国家、非洲、甚至部分欧洲代表团。他们的背影比掌声更有分量。唯一还在起立鼓掌的是以色列代表团以及内塔尼亚胡带来的亲友团,那掌声空洞得像是自说自话的安慰剂。
更讽刺的是,就在内塔尼亚胡演讲的时候,以色列人自己的抗议声也没消停。旁听席上一位轮椅上的父亲,两次打断喊叫,提醒他自己儿子还在加沙被扣押,随后被保安带走。联合国总部外,数百名以色列被扣押者家属在示威,指责政府无能。再远一点,纽约街头几千名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议人群高举标语,要求逮捕内塔尼亚胡。讲台上的豪言壮语和台下的愤怒抗议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最讽刺的对比。
内塔尼亚胡的发言充满了熟悉的旋律:要消灭哈马斯,要推动与阿拉伯国家关系正常化,要替美国和欧洲打击中东“恐怖轴心”。他说得理直气壮,仿佛以色列不是在孤军奋战,而是在扮演西方的代理人。他甚至透露和叙利亚有“认真谈判”,与黎巴嫩“也有可能和平”,但这话一出口,台下早已空空荡荡,没人愿意听下去。
尤其是当他说“反对巴勒斯坦建国不仅是我的政策,也是以色列的国策”,那种坚硬到冷酷的立场,把所谓的“两国方案”撕得粉碎。他还把西方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决定指责为“反犹主义”,仿佛全世界的批评都只是对犹太人的偏见,而不是对以色列政策的质疑。更有甚者,他把允许巴勒斯坦建国比作“民族自杀”。这话一出,阿拉伯世界、非洲、欧洲一些国家的代表干脆直接用脚投票。
然而,阿巴斯早在前一天的发言中已经明确表示,巴勒斯坦方面早在1988年和1993年两次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而且公开反对哈马斯去年10月7日的突袭行动。事实摆在那里,内塔尼亚胡却仍旧坚持一种“没有巴勒斯坦,只剩以色列”的叙事,把整个地区的紧张推到死胡同里。
更戏剧性的是,以色列国内也在嘲笑这场演讲。反对党领袖拉皮德毫不留情,称这不过是满腹牢骚、充斥噱头,毫无解决人质问题或结束战争的方案。普通民众更愤怒的是,以军甚至出动卡车,沿加沙边境和营地架设大喇叭,把内塔尼亚胡的演讲实况转播给加沙人听,还用手机短信推送链接。这种近乎荒唐的举动,让前线士兵家属怒不可遏:家人被困在火线,你却把喇叭当成武器,把演讲当成心理战。
一边是国际社会退场抗议,一边是国内家属怒吼,一边是街头数千人的游行,而讲台上的人依然昂首挺胸,坚称自己在为文明世界挡子弹。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联想到一个政治孤岛,越是孤立,越是自我加冕。
联大的讲台,本该是展示国家形象的窗口,可这一次,内塔尼亚胡站在那里,面对的是一片空席和冷眼。他把以色列的强硬包装成“国策”,却无法掩盖现实: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越来越多的声音要求停火,越来越多的抗议者走上街头。强硬的话语掩盖不了被孤立的事实。
纽约的夜风里,联合国外的标语还在飘动,抗议的鼓声此起彼伏。讲台上的演讲结束了,掌声寥寥,尴尬的空椅子成了唯一的注脚。真正的问题依旧悬而未决,人质没有回来,战争没有停歇,和平依旧遥远。内塔尼亚胡带着他的发言稿走下讲台,留给世界的,是一个孤立的背影和无解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