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3年南京刑场上,15岁的刘超在全家被抄斩的最后一刻,突然挣脫枷锁,反杀几名刽子手逃跑了——木枷碎裂的巨响、喷溅在脸上的温热血液、刽子手惊愕的惨叫!这个本该引颈就戮的少年,竟在转瞬之间,将法场变成了修罗场。 这一切的根源,要追溯到那场席卷天下的“靖难之役”。刘超的父亲刘固,是前朝建文帝的忠臣,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他为人刚正不阿,在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夺取皇位后,面临着所有旧臣都必须做出的选择。刘固选择了最决绝的方式尽忠——他在朝堂之上当面痛斥朱棣为“篡位逆贼”。新登基的永乐皇帝勃然大怒,当即下旨,将刘固全家三十七口打入死牢,定为抄斩之罪。 据目击者事后回忆,就在鬼头刀即将落下的刹那,少年突然发出一声不似人声的怒吼,全身筋骨爆响,那副重达数十斤的硬木枷锁竟应声崩裂!木屑纷飞中,离得最近的刽子手被断裂的枷木迎面击中,当场倒地。现场顿时大乱,刘超眼神赤红,宛如疯虎,趁机夺过一把刑刀,刀光闪处,又有三名措手不及的刽子手接连倒地。“其状若疯虎,众莫能当。”当年的老狱卒多年后忆起,仍心有余悸,“那孩子浑身是血,见人就砍,硬是从层层包围中杀出了一条血路!” 这场突如其来的反抗,震惊了整个南京城。皇帝闻讯,龙颜震怒,下令全城戒严,画影图形,重赏搜捕。然而,刘超却如同人间蒸发一般,消失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与川流不息的人海中。官府的海捕文书贴满大街小巷,悬赏金额从五百两一路涨至两千两,却始终一无所获。 他逃亡的细节,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人说,那晚有个卖豆腐的老汉,曾在秦淮河边看见一个浑身湿透、步履踉跄的少年,对着皇宫方向重重磕了三个头,随即消失在茫茫夜色中。也有人说,是一位游方的僧人动了恻隐之心,带着受伤的少年连夜混出了城。 时光荏苒,转眼二十多年过去。永乐皇帝驾崩,新帝即位,大赦天下。也正在此时,南京城里悄然出现了一位神秘的中年人。他在当年刘家就义的市曹附近开了间武馆,却深居简出。最引人注意的是,他每年七月廿三都会闭门谢客,独自焚香祭拜。有好奇者偶然窥见,那牌位上赫然写着“刘门三十七位忠魂”。人们这才恍然猜测——他或许就是当年那个创造奇迹的少年刘超。 更为人称道的是,这位武馆师父收徒授艺,多择贫寒子弟。他常对弟子言道:“习武不为争强好胜,只为在绝境之中,为自身、为公道,保留一线生机。”这话语背后,是历经生死巨痛后沉淀下的智慧。 关于他如何逃过当年的天罗地网,江湖上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得到了某位在场官员的暗中相助。据传,那位官员曾是刘固门生,内心对老师的遭遇满怀愧疚,于是在那场混乱中,他暗中指引了一条生路,以此偿还心中的道义之债。 这段尘封的往事,逐渐演变为南京城的一段民间传说。茶楼酒肆里,说书人每讲到“少年大闹刑场”一节,总能引来满堂喝彩。而武馆里的那位中年人,始终不承认,也未曾否认自己的身份。只是在某个黄昏,他望着天边如血的晚霞,曾对最亲近的弟子轻声感叹:“活着,有时比死去需要更大的勇气。我往后这数十载光阴,每一日都是向天借来的,岂敢虚度?”
1953年,李鸿章的孙子李子嘉,身着破烂衣服,踉跄着走到一个湖边,纵身一跃跳了进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