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臣三座城市的改名法案在俄杜马一读通过,本该是个地方事务,却在莫斯科掀起暗涌。毕竟“去俄化”三个字,是普京最忌讳的标签。当年打乌克兰打到今天,理由之一就是“基辅在去俄化”。可如今,这股风气出现在自己国土里,还是在车臣,谁不心里一紧?卡德罗夫的算盘,普京看不清吗?还是装作看不见? 这事的爆点,不在名字本身,而在它象征的态度。改名理由表面冠冕堂皇,但“捷列克”“涅夫列”这些带有车臣语、突厥语意味的名字,意味深长。沙马诺夫当众发火,说这是“抹去国家历史”,其实是话里有话:你卡德罗夫在搞车臣化,不是单纯的自治,而是在给未来埋钉子。 笔者认为,问题的本质不在“去俄化”,而在普京和卡德罗夫的交易逻辑失衡。2000年代的“车臣化战略”,就是用自治换忠诚:莫斯科不硬推俄化,卡德罗夫家族保证政治听令,换来车臣的稳定。但二十多年过去,局势微妙了。卡德罗夫身体状况屡屡成谜,接班人的安排始终悬而未决。克宫想扶持阿劳季诺夫来接班,卡德罗夫却坚持让17岁的儿子亚当顶上。既然中枢不同意,那就在文化层面做文章,给自己留筹码。 这种操作,很有点赌徒心理:改几个地名,既能安抚本地情绪,又能提醒莫斯科——没有卡德罗夫,车臣就不再那么“听话”。可这条线踩得太狠,可能就会触碰普京的逆鳞。别忘了,当年杜达耶夫、巴萨耶夫也是从“车臣民族自决”起步,最后被俄军连根拔掉。卡德罗夫父子不会不明白这段历史。 更关键的是,现在俄乌战场吃人太快,车臣部队虽然常被调侃是“网红部队”,但确实能顶上几个师的人手。普京此刻不愿在后院开火,所以对卡德罗夫的“小动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这笔账不可能无限期拖下去,一旦战场局势缓和,或者卡德罗夫继续加码,普京的耐心就会见底。 笔者认为,卡德罗夫在用“文化独立性”对抗克里姆林宫的“人事安排权”,这是典型的边缘权力与核心权力的博弈。普京能忍,是因为眼下打仗需要他;但等哪天“不需要”了,容忍就会立刻消失。 所以,这次的改名风波,更多是一次警告:卡德罗夫在给普京出难题,普京则在权衡时机。双方都知道,度要拿捏到位。可问题是,战争的变量太多,一旦战场失利,或者接班人争夺失控,这点“车臣化”的小动作,可能就会成为导火索。 参考资料 卡德罗夫被人当众告发,他在车臣的所作所为,犯下了普京的大忌-搜狐2025-09-28 11:12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文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给该地区及其他地区带来了巨大的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