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出生的艾跃进曾说过:“让工人下岗,还要人家从头再来,你们为什么不从头再

冷紫叶 2025-09-28 16:35:43

1958年出生的艾跃进曾说过:“让工人下岗,还要人家从头再来,你们为什么不从头再来呢?”说得好!为什么让三千万国企工人从头再来?为什么你们自己不从头再来? 这话能引发那么大共鸣,根本在于它戳中了一个时代的痛点。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正从计划经济往市场经济转轨,国有企业日子不好过了,外资和乡镇企业冒出来抢市场,国企里的老设备跟不上趟,产品堆在仓库里卖不出去,不少企业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国家不得不下狠手搞改革,提出“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思路,说白了就是裁员保企业。 1998年的上海街头,常常能看见抱着铁饭盒蹲在厂门口的中年人,他们刚从厂里出来,手里攥着一张薄薄的下岗证明,饭盒里的饭菜早就凉透了。 上海申新九厂的工人们更绝,亲手把136台细纱机砸了,那些机器是他们每天擦三遍、保养得比自家家具还上心的吃饭家伙,可不砸掉这些落后产能,厂子活不下去,大家最后还是得失业。 时任厂党委副书记的宋琴芳后来回忆,当时心里别提多纠结了,明知道压锭是必须的,可一想到砸掉机器就砸掉了工人的饭碗,整夜整夜睡不着觉。 那几年下岗的人到底有多少?有数据说1998到2001年累计下来有2550万人,接近三千万的规模,上海1989年才一万六千多下岗职工,到1995年上半年就飙到了24.5万,短短几年翻了十几倍。 这些人里,大多是在厂里干了十年二十年的老员工,青春全耗在了车间里,除了摆弄机器啥也不会。 更让人揪心的是“从头再来”这四个字的重量,刘欢唱的《从头再来》火遍全国,可歌声里的励志,根本盖不住现实的残酷。下岗工人找工作难如登天,年纪大、没新技能,只能去干那些最苦最累的活。 上海织布二厂一半员工下岗,就算厂里尽力安置,还是有不少人只能去街头摆摊修鞋、骑三轮车拉货,有调查显示,当时只有37.4%的下岗职工有迫切的就业愿望,不是不想工作,是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脏累差的岗位没人愿去,稍微体面点的又要求高,进退两难。 辽宁有个叫郭英森的下岗工人,为了糊口琢磨些“新理论”,上电视节目说想搞无轮车辆,结果被嘉宾当众嘲笑。后来“引力波”被证实,有人翻出这段视频替他鸣不平,可没人提他当年下岗后连基本生活都难保障的窘迫。 黄宏在春晚喊“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直接被舆论骂翻,就是因为这话太轻巧,没体谅到工人的难处。 这时候再看艾跃进的质问,就懂为啥那么多人觉得“说得好”,那些制定政策的、在体制内稳坐钓鱼台的人,不用发愁下个月房租在哪,不用半夜起来给孩子缝补旧衣服,更不用放下几十年的手艺去街头叫卖。他们嘴里的“改革阵痛”,落到工人身上就是实实在在的生存危机。 当然不能说改革不对,纺织行业就是靠这股狠劲活过来的,1999年底,全国纺织行业压锭906万锭,分流了116万职工,当年就赚了9.5亿,提前一年脱了困。 国家也不是不管,建立了“三条保障线”,下岗职工进再就业中心,能领基本生活费,还能参加职业培训。1999年的数据显示,93%的下岗职工进了再就业中心,90%领到了生活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也在慢慢推进。 上海大隆机器厂的做法算仁义的,坚持宣传在先、工作在先,保证给下岗职工介绍工作、保证最低生活,靠着这套办法平稳分流了不少人。可总有些困难企业连最低生活费都发不出,职工家里揭不开锅,情绪能稳定才怪。 那些喊着“从头再来”的人,要是换成他们每月就拿这点补贴,未必能比这些工人做得更好。 艾跃进的话从来不是否定改革,而是替那些沉默的工人问一句公平,工人为国家干了一辈子,改革需要他们牺牲的时候,他们没含糊,可为啥牺牲的总是最基层的人?那些坐在办公室里的“你们”,要是真能体会这份艰难,或许“从头再来”这四个字,就不会说得那么轻飘飘。 直到现在,再提这句话还是能让人心里一沉,不是怀念过去的铁饭碗,是忘不了那些工人放下尊严去谋生的背影。他们用自己的“从头再来”换来了企业的新生,这份付出,不该被一句轻飘飘的口号带过。

0 阅读:24
冷紫叶

冷紫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