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12日凌晨4点,张学良卫队一营营长王玉瓒率先在华清池二道门,打响

断代史鉴 2025-09-28 15:23:48

1936年12月12日凌晨4点,张学良卫队一营营长王玉瓒率先在华清池二道门,打响了“捉蒋”第一枪,他向在此站岗的蒋介石贴身卫士连开三枪,卫士当场毙命。 那天天还没亮,西安华清池二道门突然响起三枪。 开枪的是东北军卫队第一营营王玉瓒,第一枪撂倒蒋介石的哨兵,后两枪是给弟兄们发信号——捉蒋行动开始了! 头天下午4点多,张学良从华清池头道门出来,拉着王玉瓒回公馆交任务:“把蒋委员长请进城,必须抓活的,绝不能打死。” 还特意说:“你守着头道门,得先行动,跟孙铭九的二营配合好。”让大家换蓝色军衣,好跟蒋的侍卫黄军装分清。 王玉瓒知道这事儿干系重大,咬咬牙应下,当晚没回家,在谭海副官办公室里反复思考流程。 12号凌晨2点,王玉瓒骑摩托车先到东郊十里铺,让骑兵连把华清池外围围死:“连只鸟都别想飞出去。” 又赶去灞桥镇,让手枪排长金万普带全排换蓝军装,火速增援,安排妥当后,他带着一连连长王世民、值勤排长马体玉摸进头道门。 等瞅准二道门哨兵的间隙,抬手就是三枪,弟兄们立马攻上去,蒋的卫士长出来阻拦也被打倒。 这时孙铭九的二营才带50多人赶到,而蒋介石早从五间厅跑了。 王玉瓒急得满头汗,直到战士石志中在后墙根发现一只鞋,才知道蒋翻墙上了骊山。 最后他带一营从左搜,孙铭九带二营从右搜,天蒙蒙亮时在半山腰乱草堆里揪出了蒋介石。 可这功劳后来竟算到了孙铭九头上。 事变后没几天,孙铭九接受英国记者采访,瞎编说:“我带两百人半夜去临潼,先开的枪,还攻进蒋的住处。” 这话被斯诺写进《西行漫记》,那本书当时名气大,大家都觉得外国记者写的靠谱,再加上需要个“英雄”当代表,孙铭九的说法就传开了。 往后几十年,课本、报纸、电视剧都按这个讲,王玉瓒的名字压根没人提。 直到1979年,83岁的王玉瓒在报纸上看到“孙铭九打响第一枪”,当时就坐不住了。 那时他因“历史问题”回了老家黑山,平时种种菜,可想起当年的事,觉得不能就这么算了。 他花了好几天,写了封近七千字的长信给叶剑英元帅,把行动时间、部署细节全写清楚,末尾说:“找见证人取证,真相一查就明白。” 叶剑英看到信很震惊,立马批给辽宁省委“速办”,辽宁省委书记黄欧东转给抚顺市委,还派秘书催办。 抚顺市委统战部的人跑了三个半月,行程8700多公里,找了吕正操、刘多荃等22位证人。 刘多荃说:“王玉瓒是卫队一营营长,当年肯定参与捉蒋。”云南一位老排长也证实:“我们排奉王营长命令行动,孙铭九是后来才到的。” 证据链摆明白后,1979年10月,调查组给王玉瓒送来了结论,写着“王玉瓒基于反蒋抗日思想,组织完成捉蒋行动”。 老人看着“爱国、正义、有功”几个字,眼眶都湿了。 1981年12月,王玉瓒受邀去北京参加西安事变45周年纪念活动,座谈会上他把换蓝军装、后墙找鞋的细节都说了。 孙铭九没法抵赖,承认“我到得晚,是王玉瓒先攻进华清池的”。 孙铭九的谎言能传这么久,不光因为《西行漫记》的影响力,还因为当时信息传播慢,权威来源错了,大家难辨真假。 可历史从不是谁嘴快谁占理,得有实打实的证据,王玉瓒能平反,靠的就是那些细节和证人,这跟老百姓过日子一样,得有真凭实据,光说没用。 王玉瓒打完第一枪,后来去华北抗日,1949年带部参加云南起义,就算受了委屈也没丢“爱国”的念想。 孙铭九靠虚名出名,张、杨被扣后怕蒋介石报复,竟投靠汪伪政权当汉奸,拉老弟兄叛变。 全国解放后,解放军因念他“捉蒋有功”,给了他参事、政协委员的身份,可他当汉奸的黑历史,谁也忘不了。 王玉瓒从立功到平反隔了43年,这几十年他受了不少苦,可历史再慢,也没让真相埋着。 其实“谁打响第一枪”看着是小事,背后藏着大道理:历史不能瞎编,得有一说一,不然咱们就没法懂过去、学教训。 历史或许会让真相走段远路,但从不会让正义缺席;一个人的功过,从来不是靠嘴说,而是靠一辈子的行动写就。

0 阅读:39
断代史鉴

断代史鉴

分朝代深挖中国史,从先秦到民国,每期一个断代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