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造太阳”一旦点亮,美国11艘航母舰队,将在24小时内,被激光武器“烧成废

睡觉的青岛 2025-09-28 13:05:26

中国“人造太阳”一旦点亮,美国11艘航母舰队,将在24小时内,被激光武器“烧成废铁”?别再谈什么航母、导弹了,谁第一个掌握可控核聚变,谁就掌握了“无限能源”,这意味着,装载着核聚变反应堆的“太空战舰”,将能把激光武器,当成“无限弹药”的机关枪来用! 可控核聚被叫做“人造太阳”,核心就是模仿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把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在超高温高压环境里“挤”到一起发生聚变反应,这种反应释放的能量足足是核裂变的4倍,简直是能源界的“超级充电宝”。 氘这东西更实在,直接能从海水里提取,一升海水里的氘发生聚变,释放的能量能顶300升汽油,要是把全球海水里的氘都用上,人类几万年都不愁能源,这就是“无限能源”的底气所在。中国环流三号2025年刚创下新纪录,实现了原子核温度1.17亿摄氏度、电子温度1.6亿摄氏度的“双亿度”状态,跟世界顶尖水平站在了同一排,这步子确实迈得够大。 但要让这“人造太阳”变成太空战舰上的“能量心脏”,先得过第一关:能量得“回本”。现在全球的聚变装置说白了都是“烧钱机器”,输出的能量还没投入的多。 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2022年号称实现了“聚变点火”,看着挺唬人,实际释放的3.15兆焦耳能量也就相当于750克TNT,而且这只是比单次驱动激光的能量多,算上整个系统的制冷、激光产生等全流程能耗,简直是亏得底朝天。中国的东方超环(EAST)之前创下1亿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的世界纪录,但也没达到能量增益Q>1的门槛,也就是输出能量还没超过输入能量。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花了几十个国家的钱,目标是实现Q=10,可至今还在建设中。中国聚变新能公司光是注册资本就从50亿涨到145亿,砸这么多钱就是为了让BEST装置在2027年建成后演示发电,先搞明白怎么让聚变产生的能量比花出去的多,不然别说驱动激光武器,连自身运行都得靠外部供电吊着。 过了能量关,第二关的“瘦身”难题更头疼,现在的聚变装置简直是“移动的楼房”,根本塞不进太空战舰。中国的EAST装置高11米、直径8米,重量足足400吨,像个巨型罐头蹲在科学岛上。 正在组装的BEST装置更夸张,光部件总重就达6000吨,精度要求还高得离谱,这体积和重量别说装在太空战舰上,就算用火箭运到太空都得拆成几百个部件,还得担心组装精度。 太空里的载荷能力有多金贵?国际空间站的核心舱也就20多吨,现在的聚变堆别说当“心脏”,当个“绊脚石”都嫌大。 不过也不是没进展,中国在推紧凑型聚变路线,BEST装置就是冲着小型化去的,想在EAST的基础上压缩体积,还有人琢磨球形托卡马克,据说比传统的圆柱形更省空间,但再怎么省,想缩到卡车大小甚至更小,难度不亚于把大象塞进冰箱,还得保证1亿度以上的高温约束,这可不是简单减减肥就能解决的。 最后一关,得让激光武器真正“吃饱”,这才是把航母变成“废铁”的关键。现在的激光武器不是威力不够,是“饭量大”又“吃不饱”,根本没法持续开火。 中国的“寂静狩猎者”激光防空系统算是实战过的狠角色,30千瓦功率就能在800米外击穿5层2毫米钢板,2022年在沙特还打下过无人机,单次发射成本不到一美元,可它有个软肋——得靠电池储能,打几发就得等充电,想持续照射航母甲板根本不现实。 美国的舰载激光武器AN/SEQ-3功率更低,也就150千瓦,对付小艇还行,想烧穿航母的厚甲板,至少得兆瓦级功率,而且得持续照射几十秒,这期间的能耗相当于一个小型城镇的用电需求。 要是核聚变反应堆能搞定前面两关,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稳定输出的电能能让激光武器摆脱电池的束缚,像机关枪一样不停开火,毕竟只要有海水里的氘和锂,聚变燃料就用不完,激光自然也不会“断粮”。 现在制约激光武器的不是瞄准精度,是能源供应,只要聚变堆能跟上,那些号称“海上堡垒”的航母,在持续的激光照射下确实撑不了太久。 中国的环流三号已经摸到了世界顶尖门槛,BEST装置2027年建成后还能演示发电,一步步朝着能量回本和小型化推进。

0 阅读:1

猜你喜欢

睡觉的青岛

睡觉的青岛

自有星光璀璨,不惧夜色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