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不强奸的日本士兵,大部分强奸完了就杀掉。往往是强奸完后刚一撒手,女人就逃跑,士兵们便从后面向女人开枪……”这是曾见证过南京大屠杀的日本记者小俣行男的回忆。 1937年11月,日军从上海战场推进,沿长江一线猛攻南京。作为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城墙高筑,居民们早早加固防御工事,沙袋堆垒,铁丝缠绕。12月9日,日军开始围城,炮弹密集轰击紫金山脚下,守军机枪回应,却难挡坦克履带碾压土路。 12月12日,城墙多处崩裂,守军仓皇撤退,丢弃弹药箱散落沟壑。居民涌向城门,推挤中秩序崩坏。13日清晨,日军主力入城,部队沿中山路列队行进,封锁出口,驱赶路边身影。城外长江北岸,难民在芦苇丛中跋涉,巡逻队骑马驰骋,绳索捆绑藏匿者押回城内。这场入侵并非单纯军事行动,而是开启了系统性屠杀的序幕,平民从一开始就成为猎物。 南京大屠杀的屠杀方式多样,超出单纯枪杀。城中广场上,日军押来俘虏排成长队,机枪扫射,尸体堆叠如山。江边码头设刺刀练习场,士兵轮番刺入战俘胸腹,血沫喷溅。填壕处,千人跪地,从后开火,坑底尸首层层压实。城外芦苇荡中,巡逻队发现逃亡家庭,即行枪决,甚至婴儿啼哭声引来灭顶之灾。母亲为保全家人,亲手闷死新生儿,这种惨剧反复上演。日军焚烧房屋,抢掠财物,城内血流成河,空气中弥漫焦臭。国际观察者如约翰·拉贝记录了类似场景,证实日军对平民的非人折磨。这些事实源于幸存者证词和战后审判档案,证明屠杀规模达数十万,远超军事需要。 随军记者的角色本为宣传日军“胜利”,小俣行男的笔记却成了罪证。他按军令涂抹报道成缴获叙事,实则速记士兵动作序列。战后,他公开回忆,揭示日军禽兽行为未受惩戒。日本官方至今回避全貌,教科书淡化暴行,否认系统性屠杀。这反映出侵略者对历史的集体失忆,却无法抹去受害者档案。南京幸存者守住口述,国际法庭如远东军事法庭,判决多名日军将领死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相关文件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确保真相永存。这些努力提醒,否认历史等于纵容罪恶。 屠杀从12月13日持续至次年2月,城内人间地狱延续六周。1月上旬,国际安全区短暂庇护数万人,日军仍渗入抓人,巷内枪响不绝。幸存者藏身废墟,士兵火把搜查,拖出后即决。2月撤军前,日军焚尸扬灰,长江染红千里。战后,南京重建缓慢,幸存妇女背负创伤,社会援助有限。日本未全面赔偿,外交摩擦至今。全球学者通过档案研究,估算死亡人数30万以上,妇女受害占显著比例。这段历史不仅是中日恩怨,更是人类良知的试金石,警示战争中弱势群体的命运。
“没有不强奸的日本士兵,大部分强奸完了就杀掉。往往是强奸完后刚一撒手,女人就逃跑
千百年一叹
2025-09-28 12:25: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