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菲律宾突然宣布了! 9月25日,菲律宾农业部长劳雷尔宣布将原定60天的大米进口禁令延长时间,并提高进口关税,从15%提高到35%。 菲律宾这波操作,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 刚宣布完60天的大米进口禁令,眼下风头还没过去,农业部长又来了一记“加码”——不仅禁令延长了,进口大米的关税也直接翻了一倍多,从15%拉到35%。 这不是小修小补,这是彻底变调了,大米不是普通商品,这是老百姓的饭碗。 菲律宾自己大米自给率就不高,靠进口填补缺口早已成了常态,现在禁令拉长、关税抬高,无异于在进货路上立了座墙,这饭碗还能端稳吗? 过去几个月,当地米价一路飙升,甚至在一些城市突破了70比索一公斤的高位,引发了普遍民怨。 小马科斯为了稳物价、护选票,干脆下令限价、限进,结果治标不治本,反倒让市场更加混乱。 本来,60天禁令已经让米商们叫苦连天,进口渠道被堵,供需失衡的火苗越烧越旺。 现在又来一记关税暴击,米价要是再涨,恐怕连中产阶层都要开始吃不起饭了。 今年以来,全球粮价本就不平静,受厄尔尼诺气候影响,亚洲多个稻米主产区减产,供应紧张本就让国际米价高位徘徊。 在这种情况下,菲律宾这种高度依赖进口的国家,选择“自我封锁”,怎么看都有点逆势而为的意味。 更关键的是,菲律宾的大米主要依赖几个亚洲邻国,尤其是越南和泰国。这两个国家其实早就对菲律宾的政策变来变去感到头疼。 说要买就买,说停就停,价格谈了一半突然退出,谁也不愿意做这种“随时被甩”的生意。 现在关税又暴涨,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不仅让菲律宾苦果自尝,也可能影响地区粮食贸易的稳定性。 从经济层面讲,这波操作对菲律宾本身也没什么好处。 一方面,抬高关税确实能短期增加财政收入,但前提是有人愿意继续出口,可现在市场已经在观望,风险太大,谁还敢轻易接单? 另一方面,国内粮价一旦继续上涨,通胀压力会迅速飙升。 菲律宾本币比索近期就已经在走弱,进口成本上升,物价上涨预期强烈,这对普通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而在政治层面,这也可能是小马科斯政府的一次“政治豪赌”。 自上任以来,小马科斯试图在农业改革上有所建树,特别是在他父亲“稻米计划”阴影下,他更希望用实际成绩来证明自己。 但现实并不理想,农业投资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粮食安全脆弱……这些问题不是靠一个禁令就能解决的。 这次“延禁+加税”组合拳,听起来像是要逼着国内农民增产、自给自足,但真要做起来,没有技术、没有资金、没有时间,全靠口号和行政命令,只会让问题越拖越大。 而这场风波,也引发了外界对菲律宾政策稳定性的质疑。 国际粮食市场讲究的是预期和信任,一个出口商不会为了短期的利润去赌一个无常的政策环境。 菲律宾这次的“突然宣布”,打乱了不少供应商的计划,也让投资者对其市场环境打了个问号。 在这个节骨眼上,菲律宾国内的政商关系也开始出现裂缝,有声音指出,这项政策可能更多是出于对某些利益集团的让步或者讨好,而非真正从国家粮食安全出发。 毕竟,限制进口对本地大米种植大户是利好,但对城市消费者和中小米商却是一记重拳。 越南外交部在媒体答问中没有直接点名,但表示将继续“支持粮食出口秩序的稳定”,言下之意,是对菲律宾这种随意封锁型政策感到不满。 泰国方面则更为谨慎,但多家泰媒已经在评论中指出菲律宾政策“不可预测性增强”,并提醒本国出口商“谨慎交易”。 在地区合作层面,这种做法也给东盟国家之间的粮食协同蒙上阴影。 本来大家都在推动区域粮食储备和互助机制,菲律宾这一出,不仅自断粮路,也让邻国对“区域合作”三个字产生了现实怀疑。 中国方面,目前保持了低调态度,但作为菲律宾主要贸易伙伴之一,中国对区域粮食安全的稳定一直持支持态度。 若菲律宾政策继续“摇摆不定”,中国企业和出口商也有必要重新评估合作风险,这不仅是商业上的考虑,更涉及到整个区域的供应链安全。 从中长期看,菲律宾若真想摆脱对进口大米的依赖,必须从结构性改革入手。 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改善灌溉系统,稳定农业补贴政策,才可能真正实现粮食自给,而不是靠一纸禁令和税率调整来“拍脑袋解决问题”。 否则,只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进口封锁——价格上涨——民众抗议——政府再干预——市场再混乱。 全球粮食市场越来越受地缘政治、气候变化和不可预测政策的多重影响,保障粮食安全,不能指望别人“讲义气”,必须靠自己“稳得住”。 菲律宾今天的“封米令”,或许就是给我们敲响的又一记警钟:粮食,是战略资源,不能有一丝松懈。 菲律宾这一番“突变式”操作,看似是在控物价,实则是在赌未来,但赌局从来不靠运气,更不能靠行政命令。 市场的逻辑是讲规则的,粮食的账本是靠实打实的种出来的,饭碗不能靠嘴说,更不能靠“禁”出来,眼下这顿饭,菲律宾恐怕没那么容易吃安稳了。
我国刚对墨西哥发起反倾销税调查,墨西哥强硬表态称不服,更对华发起50%的惩罚性关
【70评论】【5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