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统一可能会出乎大家意料的方式完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陆统一台湾的时间应该不远了,不会留给下一代去解决,这一点几乎成了大家的共识,但具体的方法,很多人根本没想到。 台湾统一的方式可能真就藏在那些不起眼的贸易单据和工厂流水线里,不用真刀真枪,光靠经济这根看不见的绳子,就能慢慢把两岸拉得越来越近。 很多人还想着渡海作战的大场面,却没留意两岸的经济账本早就绑在了一起,而且绑得越来越紧,紧到台湾想松都松不开,大陆这边反而在悄悄解绑,这种一边依赖加深一边不断独立的反差,就是最关键的门道。 先看那串绕不开的数字,2024 年台湾对大陆和香港的出口额达到 1506 亿美元,占全年出口总额的 31.7%,而台湾全年的总贸易顺差也就 806 亿美元,单对大陆和香港的顺差就有 699 亿美元,相当于台湾经济的 “饭钱” 大半都靠大陆给的订单。 2024 年前 10 个月两岸贸易额已经突破 2403 亿美元,大陆从台湾进口 1785 亿美元,同比还在增长,这些数字不是纸面上的符号,是台湾工厂里不停运转的机器,是几十万从业者的饭碗。 民进党当局嘴上喊着 “脱钩”,身体却很诚实,2024 年大陆新设台商投资企业 5725 家,同比还涨了 5.6%,台企用脚投票的选择比任何政治口号都实在。 就说那些台企龙头,个个把根扎在了大陆。旺旺集团在大陆有 34 个生产基地、814 条生产线,53 个销售分公司铺到了各个角落,1 万多家经销商把产品送进了大陆的大小超市,这种规模不是说搬就能搬的,真要脱离大陆市场,旺旺的生产线得停一半。 还有台达集团,一边喊着配合美国政策,一边在大陆加紧建华西基地,推出的 3D 零碳数字管理平台专门对接大陆 “双碳” 政策,说白了就是离不开大陆的政策红利和市场需求。 这些台企比谁都清楚,大陆的超大市场规模和完整供应链是独一份的,台湾那点市场根本撑不起他们的体量。 最典型的还是台积电,嘴上说要把 2 纳米产线搬到美国亚利桑那州,还宣称不用大陆设备,可业内都知道这里面的猫腻。 更换设备要重新适配工艺参数,良品率说不定要掉一截,成本更是蹭蹭往上涨,而且台湾 14 纳米以下芯片 40% 的产能都靠大陆市场消化,真跟大陆脱钩,光联发科一家年损失就超 300 亿新台币。 台积电在大陆的工厂该合作还得合作,毕竟大陆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占了全球模拟芯片市场的 35%,没有哪家芯片企业敢真的放弃这块蛋糕。 那些喊着 “技术转移” 的说法更像自欺欺人,芯片产业的供应链盘根错节,大陆供应商在材料、设备的细分领域早就站稳了脚,真要切割,台积电自己先得疼得龇牙咧嘴。 反过来看大陆这边,早就不是以前那个需要处处依赖台湾技术的阶段了。2018 年大陆芯片自给率才 16%,到 2024 年已经涨到 30%,翻了快一倍,科创板的 “硬卡替” 组合拳不是白出的。 中微公司这些企业在高端设备领域不断突破,模拟芯片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国产化率已经领先,就算是工业、汽车这些中高端市场,替代空间也在一点点被填满。 以前台湾靠芯片卡脖子,现在大陆自己能造了,2024 年对美产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调查,就是底气足了的表现,以后说不定还要反过来给台企提供配件,这种角色转换可不是闹着玩的。 经济绑在一起,人自然也越走越近。2024 年大陆签发台胞证快 100 万张次,比 2019 年还多,青年台胞办证占了近三成,“首来族” 就有 23%。 更关键的是,台胞申请来大陆定居的人数已经超过前十年总和,福建的台青就业创业基地有 80 多家,近 5 万台青在这扎根,还有 152 支台湾建筑师团队参与大陆乡建乡创,有的台胞还评上了 “劳模”“非遗传承人”。 这些人在大陆工作、生活、拿荣誉,早就把这里当成了家,民间的感情纽带一旦系紧,就再也解不开了。 福建作为融合示范区,累计引进台资项目 2.5 万多个,贸易额突破 1.5 万亿元,台胞在这落户 “愿落尽落”,办事 “一网通查”,这种便利不是任何政治障碍能挡住的。 美国媒体看得很明白,就算民进党想推动脱钩,代价也大到台湾承受不起。台湾企业的对外投资几乎都在大陆,从富士康到广达电脑,财富都是靠大陆市场攒起来的,想找替代供应链根本不现实,一位在上海做了几十年生意的台商就说,换供货商比登天还难。 这种深层次的依存关系,比任何军事威慑都管用,大陆不用动武,光是市场吸引力和技术进步,就把台湾牢牢拉在身边。
好消息,人民日报发海报,正式给台湾的结局定调!内容很简单:台湾的前途、台湾同胞
【34评论】【57点赞】
用户17xxx46
不武统就想和平统一,那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