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濮阳一市民意外发现账户中多出一笔1300元的汇款,因担心存在风险,他立即向警

用心的茂溪 2025-09-27 18:48:22

河南濮阳一市民意外发现账户中多出一笔1300元的汇款,因担心存在风险,他立即向警方报案。还未等到警方的调查结果,该市民便接到催收电话,对方声称其在某APP上借款1300元,当天需还款2430元。当事人认为这是诈骗电话并直接挂断。次日,催收方再次来电,称欠款本息已累计至3731元。这时,该市民察觉事态严重,再次选择报警。 据澎湃新闻9月25日报道,这名男子在收到不明转账后,数日内竟遭遇无理催债,而他本人实际上从未申请过任何贷款。 9月7日,正值周末,杜先生在家中观看短视频时,突然收到银行发来的入账通知。查询后发现,账户中多出1300元,转账方显示为一名叫“杨爽”的人。杜先生反复回忆,仍无法确认自己认识该姓名对应的任何人。考虑到款项来源不明,可能存在风险,他决定向公安机关报案。 警方接报后,表示将开展调查并会及时反馈进展。然而在9月11日,杜先生接到一通语气强硬的来电,对方称其曾在“5秒速借”平台完成注册并进行刷脸认证,申请了一笔期限5天、金额1300元的借款,款项已于7日到账,按约定当天应还款2430元。杜先生对此感到困惑,坚称自己从未下载该APP,更未进行刷脸操作,遂以“疑似诈骗”为由挂断电话。 不料次日,催收人员再次来电,态度更为恶劣,告知其应还金额已涨至3731元。杜先生联想起此前收到的1300元转账,意识到可能与此有关,但重申自己并未借款,并告知对方已报警处理。 挂断电话后,杜先生仔细回想,仍无法确定是否曾误点不明链接。更令他震惊的是,借款1300元后仅数日,还款额竟飙升数倍,远超一般高利贷的利息水平。 事后,杜先生联系媒体曝光此事,并寻求调解员协助。调解员在与对方沟通时,催收方不仅态度嚣张,还出言威胁调解员“不要多管闲事”。当被要求出示贷款凭证时,对方又以“保护隐私”为由拒绝提供。 进一步调查发现,该APP涉及多起类似纠纷,不少用户反映在未主动申请的情况下被强制放款,随后遭遇高频催收。部分受害者为息事宁人,最终选择还款了事。 目前,杜先生虽已报警并曝光事件,但仍持续遭受电话骚扰,对方甚至还联系其家人,对其生活造成严重困扰。 从法律层面应如何界定该事件? 一、借贷平台行为如何定性? 依据《民法典》第667条,借款合同需建立在双方真实意思表示的基础上,且贷款方需具备相应资质。本案中,“5秒速借”平台未取得金融业务许可,也未与杜先生签订有效协议,其单方面转账行为不构成合法借贷关系,属于强制放贷。 此外,平台无法出示合规合同及利率约定凭证,仅通过恶意催收手段追讨款项。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民间借贷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LPR四倍的部分不受法律保护。杜先生案例中,数日内利息飙升至原本数倍,年化利率远超合法上限,已涉嫌高利贷。 二、杜先生应如何维权? 根据《刑法》第274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多次实施的,可追究刑事责任。平台通过骚扰、威胁等方式施压,已涉嫌违法。杜先生应妥善保存通话录音、转账记录等证据,配合警方调查。尽管本案涉及金额不高,但若存在多名受害者,可合并侦办,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对于此类强制放贷行为,您有何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0 阅读:67
用心的茂溪

用心的茂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