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毛泽东被捕后,在押去处死路上,突然对一名团丁说:“老哥,我腿疼,伤筋了!”团丁走近后,毛主席凑团丁耳边说了一句话,竟靠着机智逃走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27年9月的湘赣边界,山峦叠嶂,雾气缭绕。 毛泽东身着粗布长衫,脚踏草鞋,与两名同伴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此时的中国革命正处于低潮,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对共产党人进行残酷镇压。 毛泽东此次秘密前往铜鼓,肩负着组织秋收起义的重任。 行程第三天,天空飘起细雨。 毛泽东一行人行至浏阳张家坊地界时,发现这个交通要道戒备森严。 当地民团设立的哨卡对过往行人严加盘查,气氛紧张。 为避开敌人耳目,他们选择绕行偏僻小路,但还是在七溪坳附近与一队民团士兵不期而遇。 民团队长是个满脸横肉的中年汉子。 他仔细打量着这三个"商人",目光在毛泽东身上停留良久。 "你们从哪来?到哪去?"队长厉声问道。 陪同的潘心源急忙上前解释,说他们是安源煤矿的采购员,要去平江办事。 但队长显然不信,命令士兵仔细搜查他们的行李。 搜查过程中,一个年轻团丁发现毛泽东随身携带的书籍中有进步刊物,顿时警觉起来。 队长当即下令将三人押往团部审讯。 押解途中,毛泽东注意到这些团丁虽然表面凶狠,但装备简陋,不少人连鞋都是破的。 他判断这些人多是被迫当兵谋生的贫苦农民。 行至一处竹林时,毛泽东故意放慢脚步,与身旁的老团丁搭话。 通过交谈得知,老团丁家里有生病的老母,当兵只是为了糊口。 毛泽东趁机将两块银元塞到他手中,低声说:"这点钱给老人家买药。" 老团丁犹豫片刻,悄悄收下银元,在经过竹林深处时故意看向一旁的小路。 毛泽东心领神会,趁其他团丁不注意,迅速闪入竹林。 潘心源和易子义见状故意大声争吵,吸引敌人注意力。 等团丁发现少了一人时,毛泽东早已消失在茂密的竹林中。 脱险后的毛泽东在山中躲藏了一夜。 雨水打湿了他的衣衫,但他始终保持着冷静。 次日清晨,他遇到上山砍柴的农民陈帷德。 这位朴实的农民听说毛泽东是革命者,毫不犹豫地将他带回家中,拿出仅有的粮食招待,还送上一双新编的草鞋。 在陈帷德的帮助下,毛泽东最终安全抵达铜鼓,顺利领导了秋收起义。 这段经历展现了毛泽东在危急关头的沉着冷静。 他善于观察细节,能准确把握对手的心理弱点。 更重要的是,他始终相信人民群众的革命觉悟,这种信念让他在危难时刻总能得到帮助。 这次脱险不仅是个人的幸运,更体现了革命者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秋收起义虽然未能完全实现预定目标,但它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重要开端。 毛泽东在这次起义中积累的实践经验,为后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他在险境中表现出的机智勇敢,也赢得了革命同志们的敬佩。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次脱险经历折射出当时中国革命环境的艰险与复杂。 它表明,革命事业的成功既需要正确的战略方针,也需要领导者具备应对突发情况的智慧和勇气。 毛泽东能够多次化险为夷,既有个人的机智因素,也离不开人民群众对革命事业的支持。 这段历史启示我们,在任何艰难环境下,保持冷静判断、善于团结群众都是克服困难的重要法宝。 毛泽东在1927年秋天的这次经历,不仅是个人生死关头的考验,更是中国革命艰难历程的一个缩影,其蕴含的智慧至今仍值得深思。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来自于人民,而智慧与勇气则是革命者最宝贵的品质。 主要信源:(凤凰网——1927年毛泽东遇险,过程本来很清楚,2015年乡民又提供一新说法)
陈云晚年回忆说,遵义会议上有两个人反对毛主席。一个是凯丰,他反对最坚决,态度最明
【1评论】【2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