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报道,因签证政策日益收紧,大批印度人开始改变计划,将目的地从美国改到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移民友好地。报道指出,与之相对的,德国、中国、韩国等国家正积极吸引外国人才。 印度人现在选移民目的地,就看哪个国家政策给得实在。以前美国是绝对的香饽饽,硅谷里印度工程师一抓一大把,华尔街也挤满了印度金融精英。 但现在美国签证政策收得越来越紧,H-1B签证抽签的中签率一年比一年低。2025年更是传出要提高申请门槛,连STEM专业毕业生的OPT延期政策都要打折扣。 这扇曾经敞开的大门,如今安上了好几道锁。排队时间拉长不说,能不能成还全看运气。原本一门心思想扎根美国的人,自然得转头看看别的出路。 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这几个国家趁这个机会把移民大门敞得更开了。 英国的PSW签证早就给印度留学生开了绿灯,本科毕业能留英两年,硕士直接给三年。这段时间里还能自由找工作,不少印度学生读完书就直接在伦敦、曼彻斯特扎了根。 澳大利亚更直接,2024年底就官宣扩展"常旅客类别"签证,把印度拉进了名单里。 他们还推出了新的雇主担保签证SID,只要是医疗、工程这些紧缺行业的人才,拿到雇主offer就能快速拿身份,连语言要求都比以前松了不少。 新西兰更是下了血本,2025年4月实施的主动投资者签证新政,直接取消了英语要求。新政设了"成长型"和"平衡型"两个投资通道,最低投500万纽币就能申请。 投资满三年就能拿居民身份,期间只要在新西兰待够21天就行。这种"低居住要求+高灵活性"的组合拳,对印度富商和技术精英来说吸引力太大。很多人直接把原本准备投给美国的钱,转往了奥克兰和惠灵顿。 与此同时,德国、中国、韩国这些国家也没闲着,都在忙着打造自己的"人才磁铁"。 德国在2025年对长期居留签证做了大调整,重点优化了欧盟蓝卡政策。不仅降低了薪资门槛,还扩大了紧缺职业清单。 信息技术、医疗、工程这些领域的人才,只要拿到符合要求的工作offer,就能快速获批蓝卡。现在还能通过德国领事服务门户在线提交申请,审批时间比以前缩短了近一半。 就算没找到工作也没关系,德国推出的"机会卡"允许求职者先入境再找工作,这种"先上车后补票"的模式,让不少印度工程师愿意去慕尼黑、柏林碰碰运气。 中国吸引人才的路数更讲究精准和便利。近年来一直在优化人才签证(R字签证)和工作许可制度,对符合条件的高端人才实行"一人一议"。 签证审批时限缩短到3个工作日,还能享受出入境便利、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一系列配套服务。符合条件的高端人才还能让邀请单位或者专门服务机构代为申请,省去不少麻烦。 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完整的产业链,对想把技术变现的印度人才来说,吸引力确实不小。 韩国的重心则放在技术移民这块,2025年修订的政策里,对拥有高端技术的外国人才给了"杰出人才"认定。 拿到这个认定不仅能直接获发永久居留权,还能享受税收减免和创业扶持。针对IT、半导体、生物科技这些重点产业,政府还推出了"产业特殊人才签证",企业可以直接为外国人才担保签证,审批流程简化了很多。 首尔和釜山的科技园区里,专门为外国人才设了服务中心,帮着解决住房、语言培训这些实际问题。这种全方位的服务,也让一部分印度技术人才动了去韩国发展的心思。 说到底,这种移民流向的变化就是"用脚投票"的结果。以前美国凭着科技和经济的硬实力,哪怕政策严点,照样有人挤破头往里冲。但现在其他国家都拿出了更有诚意的政策,印度人自然会挑对自己最有利的选项。 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走的是宽松便利路线,靠降低门槛抢存量人才。德国、中国、韩国则主打精准高效,用产业需求和配套服务留住人才。 美国要是继续收紧签证政策,很可能会流失一部分原本计划前往的印度人才。这些人才的离开,对美国的科技产业和经济发展可不是件好事。 现在的人才竞争早就不是一家独大的时代了,哪个国家能给稳定的发展环境、友好的政策支持,人才就会往哪去。这是市场规律,也是最现实的选择。 印度人才的这种流向调整,其实也透着全球移民格局的新动向。以前是美国一枝独秀的"单极吸引",现在慢慢变成了"多极分散"。各国都在根据自己的需求制定人才策略。 对印度人来说,选择多了,不再是"非美国不去",而是会综合看政策、生活成本、发展前景这些因素。对那些积极抢人的国家来说,怎么把"吸引来"变成"留得住""用得好",才是接下来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人才竞争从来不是一场简单的抢人游戏,而是场持久战。只有真正尊重人才、善待人才,才能在这场竞争里笑到最后。
美国人现在“恐印”到什么程度了,由于工作签证问题,印度人急于返回美国,结果美国人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