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中国已经很吃力了,为何日本还要打美国,这不是自取灭亡吗?在打中国就很吃力的情况下,日本这边却选择再招惹美国这个敌人,难不成是自取灭亡?不得不说,当时的日军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背后原因很是复杂,不是那么轻易能够下定论的。 日本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起,就把陆军主力扔进中国战场,本以为速战速决,结果拖成持久消耗战,百万部队被死死钉在华北华中,补给线拉得老长,军费像流水一样烧掉。 到1940年,陆军光在中国就占了总兵力的七成,坦克飞机坦克天天叫嚣着要油,但本土资源匮乏,进口成了命根子,尤其是石油,占进口八成的原油全靠美国和东南亚殖民地。 德国在欧洲拉轴心,日本想分杯羹,但陆军忙着在中国啃硬骨头,海军只能眼巴巴看着。 1940年7月,日本占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这步棋是为了封锁中国进口通道,顺便盯着东南亚资源,但美国一看不对劲,直接冻结日本在美资产,罗斯福签字那天,等于掐住了日本的油管子。 8月,美国禁运航空汽油和废钢铁,港口油桶堆着不动,日本海军演习都得省着用,坦克在场地上空转,机械师直挠头。 1941年7月,日本又吞了印度支那南部,美英荷三国立马全面禁运石油,日本储备只够用一年多,陆军高层急眼了,东条英机那时候刚接首相兼陆军大臣,拍桌子说必须南下抢油田,不然战争机器就停摆。 东条的逻辑简单粗暴,德国在欧洲打得欢,日本得从南方补资源,荷属东印度有油,马来亚有橡胶,菲律宾挡道就得清掉。 但美国不是吃素的,它在东南亚有殖民利益,菲律宾是门户,禁运就是警告,日本不退就得硬来。军部内部陆海军扯皮,海军知道打美国等于找死,但陆军强势,东条一手抓内阁一手抓陆军,1941年10月御前会议上,他主导通过南进令,等于锁死开战路径。 山本五十六虽反对,但作为联合舰队司令,只能制定珍珠港方案,目的是先瘫痪美太平洋舰队,抢下东南亚再谈和。 日本高层算盘打得响,以为美军士气低落,短期内追不上,半年内就能稳住资源线。但这忽略了美国工业底子厚,石油禁运让日本像缺氧的鱼,1941年储备降到最低,合成油厂勉强顶着,但质量差,飞机引擎容易出毛病。 说白了,日本的选择是死路一条,侵华已经把家底掏空,还想双线开花,资源危机是导火索,美国禁运是最后一根稻草,东条的强硬决策加速了崩盘。 他们以为偷袭能速胜,实际是把美国从孤立主义拉进全面战争,东南亚油田抢到手,但运输线太脆弱,美潜艇一堵就完蛋。 珍珠港那天,353架飞机炸沉八艘主力舰,死了2400多美军,但航母在外头溜达,等于留了后患。 日本初期南进顺利,马来亚新加坡菲律宾一个个拿下,油轮开始回运,但这只是假象,战略上他们赌错了,美国没谈和,反而全国动员,工厂24小时转。 东条的误判不止资源,他还低估了同盟国的协调,英荷澳全被拖下水,日本陆军在中国战场补给更紧,士兵口粮减半,武器锈迹斑斑。 海军虽有山本的航空战术,但整体兵力对比悬殊,日本总吨位才美国的六成,飞机质量也跟不上。 决策过程里,近卫文麿内阁犹豫,东条上台后铁腕重组,亲信塞满要职,情报部门忙着监听美电台,但忽略了密码破译风险。 11月5日,大本营下南进令,舰队从单冠湾出发,六艘航母带300多架机,直奔夏威夷,这步棋表面惊艳,骨子里是绝望的赌博。 日本的困境不是一天形成的,1931年侵占东北,1937年全面侵华,步步扩张把经济逼到墙角,美国从批评到制裁,层层加码。 东条上台时,日本石油只剩17个月存量,陆军坦克闲置,海军舰艇减速航行,军工合成油产量低效,成本高得吓人。 他们转头南进,对上美英殖民,矛盾升级,禁运覆盖铁矿废钢,日本没了后续弹药,飞机零件短缺。 珍珠港计划本是山本的权宜之计,短期打击换空间,但东条的陆军导向让它成了全面宣战,东条12月8日广播宣布对美开战,国会通过诏书,等于自断退路。
为什么总说二战打光了苏联一代人,而没有人说打光中国一代人?不仅是苏联,德
【2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