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罗永浩和西贝的一场“口水仗”闹得沸沸扬扬,把餐饮行业的透明化问题推到了风口浪

硬仔爱娱乐 2025-09-26 16:06:55

最近罗永浩和西贝的一场“口水仗”闹得沸沸扬扬,把餐饮行业的透明化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起因是罗永浩发微博吐槽,说自己去西贝吃饭,发现几乎全是预制菜,价格还贵得离谱,直呼“太恶心了”,还呼吁国家立法强制餐馆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这话一出,网友们瞬间炸开了锅,西贝也迅速被卷入舆论漩涡。 西贝方面很快回应,客服称招牌菜牛大骨是每天现煮的,莜面也是现场手搓,炒菜用的蔬菜都是当天新鲜到店现炒,坚决否认大量使用预制菜。可有意思的是,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之前接受采访时说过“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越高级的菜预制程度越高”,这和客服的说法明显矛盾,让消费者更懵了——到底该信谁? 这场争执表面看是“现做”和“预制”的工艺之争,实际上戳中了消费者的核心痛点:我们花钱吃饭,图的不仅是填饱肚子,更是“值不值”。大家不怕预制菜,怕的是花着现做菜的钱,吃到的却是工业化复热的食物。就像有网友说的,商场里很多餐厅受硬件限制,大菜确实难现做,但至少得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而不是被“蒙在鼓里”。 从行业角度看,预制菜本身不是洪水猛兽。它标准化生产,能保障食品安全、稳定口味,还能提升出餐效率,是连锁餐饮发展的“新宠”。但问题在于,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和行业标准存在明显断层。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明确,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可大众普遍认为“带包装、经预加工的就是预制菜”。这种认知偏差,加上部分商家未明确标注,导致信任危机频发。 西贝的困境其实是整个餐饮行业的缩影。这些年它试过快餐、推过子品牌,最后回归主业,但价格和体验的平衡始终没做好。比如之前“3只蒸饺29元”被吐槽“天价”,解释是“有机莜面粉、现包工艺”,可消费者闻到的是“性价比”的落差——没有锅气、没有烟火气,再高级的食材也难让人买账。 说到底,餐饮竞争从来不是“现做”或“预制”的单选题,而是信任的综合题。消费者愿意为“现做”支付溢价,前提是透明;愿意为“品质”买单,前提是真实。如果商家总用“优质优价”自我麻痹,忽视“物有所值”的核心诉求,口碑下滑、顾客流失就是必然。 这场争执倒逼餐饮行业反思:透明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与其躲躲藏藏,不如主动公开后厨、公示成本,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毕竟,信任一旦崩塌,再高科技的“预制”也救不了场。 话说回来,你出去吃饭时,会介意吃到预制菜吗?如果餐厅明确标注,你愿意为“现做”多花钱吗?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呗!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硬仔爱娱乐

硬仔爱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