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亲自审问川陕总督张广泗,张广泗在拷打之下,坚称自己无罪。乾隆大怒,下令将其斩

帝王八卦 2025-09-26 11:06:08

乾隆亲自审问川陕总督张广泗,张广泗在拷打之下,坚称自己无罪。乾隆大怒,下令将其斩首示众。 1746年6月,川西金川地区突然传来紧急军情:当地土司莎罗奔,凭借着 "石碉林立、固若金汤" 的防御体系,公然发动叛乱。 金川虽不过弹丸之地,能调动的兵力也仅有七八千人,可却牢牢占据着西南地区的交通要道,是连接川藏的咽喉之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乾隆得知消息后,让张广泗率领大军出征平叛。 谁也未曾想到,这场从表面上看实力悬殊的战争,最后竟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把清军拖入了作战的泥潭。 张广泗率四万大军抵达金川后,才惊觉严重低估了叛军的防御能力。当地的石碉沿着陡峭的山势修建,高达十余丈,建造时特意用糯米浆混合碎石砌筑,墙体坚硬无比,就算被清军大炮的炮弹击中,也只能在上面留下一道浅浅的白痕,难以对其造成实质性的破坏。 打了整整三个月,连一座大的石碉都没能攻下来,军营中士气日渐低落。 见强攻不成,张广泗打算采用 "招抚为主、征讨为辅" 的策略,试图分化土司之间的联盟,减少作战阻力。 可乾隆急于看到平叛成果,连续下了几道圣旨,严厉指责张广泗 "一味采用怀柔手段应对叛乱,错失战机"。 在巨大压力下,张广泗不得不放弃原有计划,将大军分成十路,同时发动强攻。可这样一来,兵力过于分散,每一路军队的战斗力都大打折扣,多次遭到土司叛军的伏击,损失惨重。 到了1747年冬天,在刮耳崖一战中,有一路约三千人清军遭到伏击,伤亡大半,副将张兴被杀。 乾隆的耐心被这场无休止的战事耗尽,他暗中开始物色能够接替张广泗的人选,最后选定了大学士讷亲。讷亲是军机大臣兼户部尚书,深得乾隆的信任。 1748年春,讷亲抵达金川清军大营后,不顾军营中将领的反对,强行推翻了张广泗之前制定的作战计划,命令全军集中兵力,进攻腊岭的石碉群。 可讷亲根本不熟悉金川的地形和叛军的作战特点,这次进攻以惨败告终。此战让讷亲吓破了胆,变得畏惧作战,整天躲在军营的帐篷里。 面对这样的局面,张广泗的应对方式,为他后来被杀埋下了伏笔。 一开始,张广泗对讷亲这个“钦差大臣” 刻意讨好、曲意逢迎,可等到发现讷亲接连打了败仗,威望大减,他的态度又立刻转变,从之前的谄媚讨好,变成了私下里的嘲讽指责,甚至在将领之间散布讷亲的笑话。 每当讷亲做出错误的指挥决策时,张广泗明明看得一清二楚,知道这样做会导致严重后果,却既不提醒讷亲,也不向朝廷参奏,任由战局不断恶化。 就在张广泗与讷亲矛盾激化之际,乾隆又起用了张广泗早年的仇人岳钟琪,让他协助处理军务。 当年在西北战场上,张广泗曾上奏弹劾岳钟琪,说他在军事战略上出现重大失误,导致清军作战失利。雍正听信了张广泗的弹劾,将岳钟琪罢官夺爵,还把他关进了大牢,两人也因此结下了不共戴天的深仇。 如今岳钟琪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报复的机会。他暗中收集张广泗的罪证,联合讷亲一起向朝廷上疏。乾隆看到奏折后,怒不可遏,下令将张广泗戴上枷锁,押解回京城,交由刑部严加审讯。 张广泗被押回来后,乾隆亲自审问,张广泗始终不肯认罪,将责任全推到讷亲身上。 乾隆勃然大怒,下旨将张广泗处以“斩立决”,斩后将尸体暴露三天,以警示朝中所有官员。 然而,张广泗的死,并没有让金川战事出现丝毫转机。讷亲依旧像之前一样,畏惧作战,整天躲在军营的帐篷里,不敢出来指挥军队,清军的士气低落到了极点,士兵们无心作战,军纪涣散。 乾隆得知前线的情况后,愤怒到了极点,他没想到讷亲竟如此无能懦弱。为了严明军纪,乾隆特意派侍卫快马加鞭赶赴金川军营,传下圣旨,命令讷亲自杀谢罪。 在短短一年时间里,接连处死两位一品大员,这在整个清朝的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事情,消息传出后,朝野上下无不震动。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接替讷亲担任全军经略的傅恒,抵达金川后,虽然积极整顿军队纪律,重新制定作战计划,还亲自到前线视察地形,努力了好几个月,却依旧没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清军还是无法攻克叛军的石碉。 最后,傅恒无奈之下,只好采用了张广泗早年提出的招抚策略,派人前往叛军大营,与莎罗奔谈判,接受了他的投降请求,这才勉强结束了这场耗时长久、耗费巨大的战事。 消息传回京城后,朝廷上下议论纷纷,不少官员在私下里议论说:"张广泗其实死得很冤枉,他当初提出的招抚办法,本来就是平定金川叛乱的最佳策略,要是早用这个办法,也不会有这么大的损失了。"

0 阅读:119

猜你喜欢

帝王八卦

帝王八卦

皇帝们的私生活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