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菲律宾宣布了 9月25日,菲律宾农业部长劳雷尔昨天放话,9月1日才开始的60天大米进口禁令,不但要继续加钟,还要把关税从现在的15%再往上涨,农民叫苦说收购价跌到8比索一公斤,政府想把价托到16比索,翻倍才甘心。 这事儿听着就魔幻。农民在地里挥汗如雨,收上来的稻谷却卖不出价钱,八比索一公斤,简直像在贱卖血汗。 另一边,政府抡起政策大棒,又是延长进口禁令,又是琢磨加税,恨不得直接把收购价抬到十六比索。 表面看是心疼农民,想给他们兜底,可仔细一琢磨,味儿不对。市场这潭水,是你想抬就能抬得动的吗?硬来,怕是会溅得一身泥。 劳雷尔部长的算盘打得响,逻辑也直白:少让外国米进来,本地米不就稀缺了?稀缺了,价格自然往上窜。 再加一道关税墙,保护伞下,农民好像就能喘口气。可现实往往不按剧本走。 你这边掐断进口,市面上大米供应一紧,最先跳脚的恐怕不是米商,而是普通老百姓。 菜篮子突然重了,怨气往哪儿撒?到头来,农民可能还没尝到涨价的甜头,市民已经先被物价烫了嘴。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游戏,玩不好就是两头得罪。 更让人捏把汗的是那个“翻倍才甘心”的目标。政府想托市,心情可以理解,但市场有自己的脾气。 你强行把收购价翻一番,听起来豪气,可中间流通环节接不接得住?米商会不会干脆缩手不收了?仓库里的米堆成山,却走不进市场,农民捧着虚高的价格承诺,可能反而找不到买家。这种行政手段猛如虎,结果常常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看看菲律宾的稻田吧,那里不只有庄稼,还有一家老小的指望。八比索一公斤,确实寒心,辛苦一季换来的可能只是一声叹息。但解决之道,真的全靠政府硬托吗?也许更需要的是打通淤塞的流通渠道,是把农业基础设施搞扎实,是让技术和信息真正流到田间地头。光靠禁令和关税,像给病人一味喂补药,虚不受补的时候,反而可能坏事。 政策的初衷也许是好的,谁不想让耕耘者有所得?但好心必须配上巧劲。 市场是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不是简单的杠杆游戏。 一纸禁令容易下,关税数字也好调,可背后千万张吃饭的嘴,他们的日子经不起折腾。 如何在保护农民利益和稳定民生之间走钢丝,考验的可是真正的智慧。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南海争议大概率已经结束了!我们其实已经不再和菲律宾无聊的“对峙”了,当中
【3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