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真是缺乏远见,在云南待了那么久,手握十多万精兵,这时候如果南下东南亚,攻下泰国、老挝、越南等地,450多万平方公里,差不多相当于半个中国,不用和康熙硬碰硬,还可能获得康熙的支持,民族英雄的称号肯定是跑不了的。 说实话,十七世纪的东南亚对吴三桂来说,确实是个诱人的选择,当时的泰国(大城王国)虽然处于黄金时期,但军事实力完全没法跟身经百战的吴三桂部队比,越南正陷入南北内战,老挝的王国也在走下坡路,整个中南半岛就像一盘散沙,缺乏强有力的统一政权。 从纯军事角度看,吴三桂的部队拥有先进的火器装备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真要南下,说不定真能横扫东南亚,建立一个面积相当于半个中国的庞大帝国。 更妙的是,康熙皇帝说不定会举双手赞成,对清廷来说,一个远离中原的吴三桂总比盘踞西南的“定时炸弹”安全多了,搞不好康熙还会给个官方认证,封他个“南洋开拓大使”之类的头衔,让他名正言顺地去开拓疆土。 既然南下看起来这么美好,为什么吴三桂最终还是选择了反清之路呢? 要明白,吴三桂的根已经深深扎在云南了,他的部下都在这里安家落户,有了田地宅院,谁愿意拖家带口跑到陌生的热带雨林去冒险?这就像今天让一个在北京住了几十年的人突然移民到非洲丛林,听起来就不现实。 吴三桂心里始终放不下“中原”这个执念,在他那一代人的观念里,东南亚就是蛮荒之地,就算征服了也显得不够“正统”,他一生都在明清两个王朝之间摇摆,但思维始终跳不出中原王朝的框架。 最关键的是,吴三桂当时已经61岁了,南下开拓需要时间,而他显然更想要个快刀斩乱麻的解决方案,与康熙的正面冲突不是不得已的选择,而是他主动寻求的出路,他太想在中华正统秩序内获得最终认可了。 我们也不能太理想化,就算吴三桂南下,他要面对的挑战一点也不少。 东南亚的热带疾病、雨季洪涝、复杂地形,对北方士兵来说都是巨大考验,历史上元朝军队就曾在东南亚吃过大亏,而且打下地盘容易,治理起来难,中南半岛民族众多,文化差异大,要建立长期稳定的统治绝非易事。 很可能最终结果是一个松散的联邦式王国,而不是紧密的大一统帝国。 吴三桂的故事其实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有时候,最大的限制不是资源不足,而是思维受限。 吴三桂手握重兵,却因为思维被困在“中原中心主义”的框框里,没能做出更开创性的选择,这不禁让人想到明朝的郑和下西洋,那么强大的舰队,说不要就不要了,重点永远放在内部而非向外开拓。 从这个角度看,吴三桂的困境也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缩影,太重视内部权力游戏,忽视了外部广阔天地。 其实人生也好,做事业也罢,常常会遇到类似的十字路口,打破思维定式,跳出固有框架看问题,往往比拥有多少资源更重要,吴三桂的故事提醒我们,有时候我们需要抬起头来看看地图之外的可能性,也许答案就在我们从未认真考虑过的方向。 历史不能重来,但思考历史的可能性,能帮我们在面对自己的选择时,多一分清醒,少一分盲目,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1641年,万历皇帝的儿子朱常洵被李自成活捉,300多斤的朱常洵跪倒在地,请求免
【39评论】【5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