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几名美国中情局探员突然出现在一位中国老人的家门口,出示证件后,直接对

虎虎聊娱乐 2025-09-25 15:39:28

1989年,几名美国中情局探员突然出现在一位中国老人的家门口,出示证件后,直接对老人说道:“保证提供永久居留权和高薪科学家待遇。” 一个普通春日下午,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一栋简易住宅门前,三名西装笔挺的男子现身,他们亮出中情局证件,直奔主题:永久居留权加高薪科学家待遇。这位62岁中国老人是谁?为什么美国情报机构如此上心? 说起曾肯成,得从他的数学之路讲起。这位湖南人,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1951年留校任教,专攻代数和密码学。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科技基础薄弱,他一头扎进研究,搞出多项加密算法,直接为国防通信保驾护航。1957年,他留学苏联,拿到博士学位,本有机会留在国外深造,可他二话不说坐上回国列车,选择投身祖国建设。回国后,他辗转多地教书,培养出一批密码人才。改革开放后,国内信息安全需求越来越紧迫,他牵头多项国家项目,成果斐然。 1989年1月,曾肯成应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拉斐特分校邀请,去那边长期讲学。这趟出访,一方面是学术交流,另一方面是为女儿治病。她患上红斑狼疮,这种病当时在国内治疗条件有限,每月药费顶得上教授好几年工资。他带着女儿远渡重洋,住进当地一处普通住宅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他白天上课,晚上查资料,奔波于校园和诊所之间。美国那边医疗资源是多,可费用高得离谱,他省吃俭用,凑钱续药。 访问期间,美国密码学年会拉开帷幕。会上,曾肯成作为嘉宾,平静指出美国商用加密系统的一个漏洞。这话一出,现场专家脸色微变,美国国家安全局赶紧调档查底细。档案显示,这位操着湖南口音的老人,正是代数密码领域的关键人物。他的算法曾让美方情报部门面对一堆中文文件时,解密费劲巴拉。没多久,美国三大情报机构——联邦调查局、中情局和国家安全局——轮番行动,派人接触他20多次。档案里记着他的日常:自行车路线、图书馆时间,甚至抽大前门烟的习惯,全摸得门清。   就这样,标题里的那一幕上演了。春日午后,三名中情局探员敲开曾肯成家门。领头的亮出证件,开门见山许诺永久居留权和高薪科学家待遇。身后两人递上文件,列出年薪10万美元、终身医疗保障,还有一套带花园的别墅。方案针对性强,连女儿的治疗路径都打印得清清楚楚,预约单据一应俱全。他们知道,曾肯成为女儿医药费在北京多校代课,累得够呛,上午清华讲复变函数,下午北大上线性代数,晚上还给中科院研究生补课。这条件直戳痛点,搁谁都得掂量。 可曾肯成没上钩。他表面说要考虑,转身就拨通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电话,把情况一五一十报告。领馆工作人员记录下来,提醒他注意安全。这不是头一回了,早前联邦调查局和国家安全局也上门,咖啡馆里塞名片,公园边拦自行车,他每次都绕开,继续干自己的事。情报机构花了大工夫,方案一套套的,可他立场稳如泰山。 这事儿得追溯到32年前。1957年莫斯科火车站,华沙大学塞给他西去车票,他却叠成纸飞机,登上绿皮火车回国。那时他刚被划为右派,国外机会多多,可他认定,祖国需要他。回国后,他在防空洞改的实验室带学生,用《唐诗三百首》当密码本,发明加密法至今情报界难破。这样的底气,让他面对美方拉拢时,眼里只有国家利益。 夏末,曾肯成结束访问,携女儿登机返国。飞机掠过太平洋,他脑海里闪现合肥老家的梧桐树。回国没闲着,他整合资源,成立数据与通信保护研究中心,这直接孵化出我国首个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在中关村一角,团队埋头攻关,屏幕上数据流转,公式满墙。1992年,他们的项目拿下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五角大楼的密码专家还在为中国算法挠头。 曾肯成的选择,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新中国科技起步晚,靠的就是这样一批人,守住机密,筑牢防线。他的事迹,激励后辈在网络安全领域自力更生。美方那些探员,花百万美元挖人,换来的是中国技术的加速腾飞。情报战里,没捷径,只有实打实的积累。  

0 阅读:0
虎虎聊娱乐

虎虎聊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