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两国彻底闹翻了!印媒惊呼:中方对印实施全面“卡脖子”!印度急了:为何根本不给

谦语话书风 2025-09-25 15:26:20

中印两国彻底闹翻了!印媒惊呼:中方对印实施全面“卡脖子”!印度急了:为何根本不给活路?   印度这两年一门心思想在电动汽车领域“弯道超车”,数据看着确实唬人,2020年电动车销量还不足10万辆,到2024年直接飙到近150万辆,翻了十五倍,可掀开车子的“发动机盖”一看,里子全是空的。   莫迪政府为了推本土制造,搞了个FAME-II方案,砸了不少补贴下去,鼓励企业建厂造车,可制造业这东西不是给点钱就能凭空造出来的。   印度工厂能把车身壳子拼起来,能装个方向盘座椅,可最关键的锂电池、稀土磁体这些“心脏”和“筋骨”部件,根本造不出来,全得靠进口。   更要命的是,这些核心部件的供应链,中国占了绝对主导。   全球稀土加工的九成份额都攥在咱们手里,印度自己用的稀土磁体,超过90%都得从中国买;锂电池更不用说,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企业,从正极材料到电池组装的全套技术都吃透了,全球每三辆电动车里,就有两辆用的是中国产的电池。   印度想绕开中国找替代供应,可找来找去,要么是价格贵得离谱,要么是产能跟不上,比如从澳大利亚买稀土矿,还得运到中国加工才能用,绕了一圈还是离不开。   这可不是中国搞垄断,而是几十年攒下来的产业家底。要知道,我们的稀土产业从矿山开采、冶炼分离到成品加工,每个环节都有成熟的企业撑着,北方稀土、中国稀土这些龙头企业,光技术专利就有好几万项,环保标准、生产效率都是全球顶尖的。   印度自己也想搞稀土加工,可试了好几次都搞不起来——要么是开采技术不过关,挖出来的矿纯度不够;要么是冶炼环节污染太大,当地老百姓抗议不断;再加上电力供应时断时续,物流成本比中国高了三成多,折腾了几年,本土稀土加工产能连自己需求的5%都满足不了。   当然,印度也不是没试过“突围”,搞了个“生产挂钩激励计划”,想吸引外资来建电池厂,还喊出2030年新增500吉瓦清洁能源的目标,可理想很丰满,现实特骨感。   2024年“印度制造”搞了十年,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反而从15.4%降到了14.3%,连国内一千多亿美元的电子制造需求都填不上缺口。   就拿电动车电池来说,印度本土最大的电池厂,年产能才10吉瓦时,还不到宁德时代一个工厂的零头,而且核心设备、原材料全得从中国进口,说是“本土制造”,其实就是个组装厂。   更讽刺的是,印度越想和中国“脱钩”,反而越依赖。2024到2025年,印度外资撤出去520亿美元,净外国直接投资只剩3.53亿美元,连往年的零头都不到,为啥?   因为营商环境太差,建厂要批十几个部门的手续,少则半年多则一年,电力供应不稳定,工人技术水平也跟不上,外资根本不敢来。除了电动车部件,印度连制药业的活性药物成分90%都得从中国进口,等于把民生和产业的命脉都系在了中国供应链上。   现在印媒喊“不给活路”,其实是自己把路走窄了——一边想靠着中国的便宜部件抢占市场,一边又想把中国踢出供应链,哪有这么两全其美的事?   美国尚且被中国的稀土加工能力牵着走,印度凭什么觉得能绕过中国搞自主?标普全球早就说了,印度在电池制造上的进展比中国慢得多,2030年前想实现自给自足根本不现实。   中国的产业优势是几十年技术积累和全产业链布局的结果,不是靠“卡脖子”得来的。印度要是真不想受制于人,与其喊口号指责别人,不如先把自己的基础设施建起来,把产业配套搞完善,踏踏实实地补制造业的课。

0 阅读:97

猜你喜欢

谦语话书风

谦语话书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