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报应来得太快!英国刚承认“巴勒斯坦国”,巴勒斯坦转身就向英国开出两万亿英镑的天

山河又月明 2025-09-25 09:51:42

这报应来得太快!英国刚承认“巴勒斯坦国”,巴勒斯坦转身就向英国开出两万亿英镑的天价赔偿单。有些人看似可怜,却永远不值得你对他好! 前几天英国首相斯塔默那股得意劲儿简直藏都藏不住,9月21日高调发了视频声明,说英国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口口声声说是为了恢复巴以双方对和平的希望,落实“两国方案”。 他大概觉得这步棋走得绝妙,既能在联合国大会期间刷一波国际声望,又能应对国内那250个跨党派议员联名施压的局面,毕竟连三分之一的工党议员都支持承认巴勒斯坦国。 更别提加拿大、澳大利亚、葡萄牙还跟着凑热闹,同一天宣布承认,场面搞得跟“正义联盟”似的,英国说不定还在偷偷算着能拉拢多少中东势力、修复下因偏袒以色列受损的国际形象。 结果这如意算盘刚打了24小时,巴勒斯坦就递上了一张两万亿英镑的赔偿单,直接把斯塔默的“高光时刻”变成了大型尴尬现场。别觉得这是巴勒斯坦狮子大开口,这笔钱追根溯源,全是英国当年在中东埋下的烂账要清算。 1917年一战正打得胶着,英国为了抢奥斯曼帝国的地盘、拉拢犹太势力,抛出了个模棱两可的《贝尔福宣言》,一边说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民族之家”,一边又假惺惺保证不损害当地非犹太人的权利,本质上就是“一国对第二国许愿第三国的土地”,这种操作简直是挑起冲突的教科书级示范。 一战结束后英国拿到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更是把“搅屎棍”角色演到极致。刚开始推行“扶犹抑阿”政策,敞开大门让犹太移民涌入,还帮着他们抢占土地、积累资本,硬生生把阿拉伯人的地盘搅得鸡犬不宁。 等到阿拉伯人1936年起义反抗,英国又转头搞“限犹拉阿”,发白皮书限制犹太移民,可这政策根本没落地,二战期间犹太移民照样激增,两边的仇恨越积越深。 最关键的是,1947年英国扛不住了,直接把烂摊子甩给联合国,1948年拍拍屁股走人,留下巴以双方打了七十多年,数不清的难民流离失所,加沙地带更是常年陷在人道主义危机里,这账不算在英国头上算谁的? 再看看这两万亿英镑的数字,乍一听吓死人,但对照英国的家底和历史欠账,倒也不是凭空捏造。2024年英国的GDP也就3.64万亿英镑左右,两万亿差不多是它大半年的全国产出,这要是真赔,英国财政得当场“断奶”。 但巴勒斯坦这边的损失更没法算,光是2024年约旦河西岸和加沙的GDP加起来才137亿美元,约合107亿英镑,两万亿是这个数的187倍,相当于要英国补上百年来的发展亏空。 而且这不是没有先例,之前印度就曾向英国索赔2.1万亿美元的殖民损失,虽说没成,但也说明殖民国家欠的账早该清算了,巴勒斯坦不过是顺着这个理要个说法。 英国自己也清楚这赔偿单的分量,毕竟当年的殖民统治留下的后遗症太明显。就说难民问题,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就造成70多万巴勒斯坦难民,之后历次冲突里难民数量不断增加,这些人的安置费、生活费累积起来就是个天文数字。 加沙地带被轰炸得一片狼藉,数万名平民死亡,饥荒蔓延,这些人道主义灾难的根源,都能追溯到英国当年的政策失误。现在巴勒斯坦把这些账一笔笔算清楚,递到英国面前,斯塔默怕是再想不出什么漂亮话来圆场。 更有意思的是,英国这次承认巴勒斯坦国本就没那么真心。当时联合国193个会员国里已经有157个承认巴勒斯坦国,占比超80%,安理会五常里4个都认了,英国再不跟上就显得太孤立,说白了就是顺势而为蹭热度。 而且美国虽然反对,但也没下死命令阻止,斯塔默不过是踩准了这个空当想捞好处,哪想到巴勒斯坦根本不按常理出牌,直接翻起了历史旧账。 那些跟着英国凑热闹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现在估计也在偷偷庆幸,还好赔偿单没递到自己手上,不然这“国际好名声”的成本也太高了。 以色列那边的反应更耐人寻味,内塔尼亚胡骂英国承认巴勒斯坦国“危及以色列生存”,可看着英国吃瘪,说不定暗地里偷着乐。 毕竟之前英国一边喊着支持“两国方案”,一边也没少给以色列递好处,现在被巴勒斯坦反将一军,倒像是替以色列出了口气。 而国际社会虽然觉得巴勒斯坦索赔数额惊人,但也没人说不该赔,毕竟殖民统治的伤害摆在那,英国想靠一句“承认建国”就抹掉百年欠账,也太把历史当儿戏了。 斯塔默现在大概悔得肠子都青了,本想靠承认巴勒斯坦国赚波口碑,结果把自己套进了历史旧账的漩涡里。 两万亿英镑的赔偿单就像一面镜子,照出英国所谓“正义立场”背后的虚伪,也让全世界看清,有些亏空不是靠一句表态就能填补的。 当初潇洒地扔下烂摊子走人,现在就得乖乖面对找上门的账单,这哪是什么“报应来得快”,不过是欠了债早晚要还的道理罢了。 英国要是真有诚意,就该好好算算这笔账,而不是想着怎么敷衍过去,毕竟历史的账从来都躲不掉。

0 阅读:94

评论列表

崆峒山人

崆峒山人

2
2025-09-25 13:31

该!

猜你喜欢

山河又月明

山河又月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