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号美国消息,特朗普政府和欧盟达成新贸易协议,给欧盟的汽车加了15%的关税,这事其实8月1号就悄悄开始了,这次算是正式发文。 冯德莱恩的意思是这是能争取到的最好的结果,算是都退了一步。 但实际上,这就是一场美国用关税大棒逼着欧盟低头的“城下之盟”。 冯德莱恩口中“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本质上是欧盟在单边贸易胁迫下的无奈妥协,所谓的“互相让步”,从头到尾都是美国拿着欧盟的经济利益兑现自己的政治算盘。 要理解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得先看清特朗普政府的一贯套路——拿关税当筹码,用单边施压代替多边规则。 早在2018年第一任期,他就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对欧盟钢铝加征25%和10%的关税,逼得欧盟一边启动WTO诉讼,一边用对等报复措施反击。 后来拜登政府把关税改成关税配额,欧盟以为暂时喘了口气,没想到特朗普一回来就撕毁协议,今年2月先是恢复钢铝惩罚性关税,紧接着就把矛头对准了欧盟的命门——汽车产业。 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欧盟每年向美国出口约500亿美元汽车及零部件,这部分市场对德国、意大利等国的车企来说就是生命线,特朗普掐住这个要害,等于攥住了欧盟的经济喉咙。 所谓的“新贸易协议框架”,从7月特朗普和冯德莱恩在苏格兰签字那天起,就透着不对等的味儿。 协议里说美国对欧盟输美商品统一征收15%关税,看似比之前针对汽车的27.5%低了不少,但要知道原来欧盟商品平均关税才4%到5%,这等于是翻了三倍还多。 更狠的是,美国压根没取消对钢铝的50%惩罚性关税,反而把汽车关税作为“吊胃口”的诱饵——要欧盟先取消对美工业品关税、放宽农产品准入,才有可能降低汽车关税。 欧盟这边呢?为了保住汽车市场,只能咬着牙让步:把对美工业制成品关税降到零,美国汽车进口税从10%砍到2.5%,还承诺到2028年额外买7500亿美元美国能源产品,从液化天然气到核燃料照单全收。 甚至欧洲企业还要往美国砸6000亿美元投资,专门从美国采购AI数据中心芯片,这哪里是贸易谈判,分明是美国在给欧盟开“进贡清单”。 冯德莱恩说“都退了一步”,可退的全是欧盟的利益。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立刻跳出来反对,说15%的关税会让欧盟对美汽车出口成本增加75亿美元。 有法国议员直言,这协议就是“把欧洲的经济主权拱手让人”,可冯德莱恩团队只能找补说“换来了市场稳定”。 这话连欧盟内部都骗不过——毕竟2018年欧盟让步换来了钢铝关税暂缓,2021年让步换来了关税配额,结果呢?美国想撕协议就撕协议,所谓的“稳定”从来都是看美国的脸色。 特朗普这招其实是“一石三鸟”。表面上是为了缩小美欧贸易逆差,去年美国对欧盟贸易逆差高达1800亿美元,汽车和零部件占了近三分之一,加征关税能短期内让美国本土车企受益,讨好中西部制造业州的选民。 深层次里,这是在推行他的“对等关税”计划,按照他的逻辑,欧盟对美农产品收关税,美国就要在汽车上找回来,哪怕这种“对等”完全不考虑产业结构差异。 更阴险的是,通过逼欧盟买美国能源和军事装备,特朗普其实是在绑定欧盟的战略安全——欧洲越依赖美国液化天然气,就越难在能源政策上自主;买越多美国军火,就越难摆脱北约的军事捆绑。 有分析指出,这7500亿美元能源订单,刚好能填补美国页岩气产业的产能过剩,等于欧盟在给美国能源巨头“送温暖”。 欧盟不是没想过反抗,但实力差距摆在那儿。WTO争端解决机制早就被美国瘫痪了,欧盟就算起诉也赢不了执行;想搞对等报复,可美国对欧盟出口的主要是农产品和能源,欧洲农民本来就反对对美农产品让步,要是再加征关税,美国反过来能卡欧洲的粮食和能源脖子。 现在协议刚正式生效,欧洲的反噬已经开始显现。德国总理朔尔茨被在野党指责“牺牲汽车产业讨好美国”,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表示要重新评估欧盟对美贸易策略,甚至有欧盟议员提出要联合中国、日本在WTO发起集体诉讼。 可这些都改变不了协议的实质——这是一场单边主义对多边规则的胜利,是美国用自身经济霸权逼迫盟友妥协的典型案例。 冯德莱恩说这是“最好的结果”,或许对她的政治生涯来说是这样,但对欧洲企业和消费者来说,意味着未来几年要为美国的关税政策买单,要看着本土产业被美国资本渗透。 说到底,在特朗普的“美国优先”逻辑里,盟友不过是可以随时牺牲的棋子,所谓的“退一步”,从来都是别人退,美国进。
新加坡媒体:中国似乎已经放弃和平解决中美矛盾的想法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23
【5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