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元表示,雄而不霸的结果,注定在国际上是不会有真正朋友的。因为不霸者没人怕,没

静雅书声破卷绵 2025-09-24 23:24:43

蔡正元表示,雄而不霸的结果,注定在国际上是不会有真正朋友的。因为不霸者没人怕,没人怕,那事情就多了…… 他以二战前的欧洲为参照系:德国、意大利、日本在扩张初期,周边国家因忌惮其军事潜力而选择隐忍,这种“怕”反而助长了侵略者的野心,最终酿成全球性灾难。 他进一步指出,国际关系本质上是“利益与力量的博弈”——当某个国家具备实力却不愿展示底线时,试探与挑衅便会接踵而至。 这种逻辑在2025年的现实中似乎得到印证:中国在巴黎航展上展示的先进武器装备订单寥寥,而法国阵风战机即便在实战中表现不佳,仍因“敢亮剑”的姿态获得多国订单。这种对比让蔡正元得出结论:丛林法则下,“吃斋念佛”的大国容易成为被算计的对象。 但历史从来不是单线程的剧本。若将时间轴拉长,会发现“霸权”与“朋友”的关系远比表面复杂。二战后的美国通过军事同盟与经济霸权构建起庞大阵营,但近年法国公开批评“北约脑死亡”、德国在能源问题上与美国离心,暴露出“怕”催生的“友谊”本质是利益捆绑。 反观汉朝鼎盛时期,汉武帝喊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口号,却从未主动侵占他国领土,反而通过丝绸之路向西域输送技术、文化,换来沿线国家主动归附。 这种“雄而有义”的模式,与蔡正元所批判的“雄而不霸”形成微妙对照——前者用实力划定红线,同时以合作释放善意,最终赢得的信任远比威慑更持久。 2025年的中国,正站在这种历史辩证法的十字路口。一方面,中国在科技、军事、经济领域的崛起不可逆转: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巨浪-3潜射导弹等战略武器形成“三位一体”核威慑。 北斗系统在叙利亚战场为巴基斯坦导弹提供导航,精度超越GPS,稀土管制政策精准打击美国军工产业链,迫使对方重新评估对抗成本。 这些硬实力的积累,让中国在国际谈判桌上拥有更多筹码。另一方面,中国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干涉他国内政”等原则,在非洲援建铁路、在东南亚建设港口时,始终强调“共商共建共享”,拒绝附加政治条件。这种“有底线但不越界”的姿态,与蔡正元口中的“雄而不霸”高度契合。 然而,国际社会的反应却充满矛盾。越南在南海问题上频繁试探中国底线,柬埔寨因运河项目与中国产生摩擦,某些国家在中美博弈中摇摆不定——这些现象似乎印证了蔡正元的担忧:当一个大国不愿展示“尖牙利爪”时,是否会被视为软弱可欺? 但另一组数据提供了不同视角:中国已与180多个国家建交,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抗疫合作等全球议题中发挥核心作用。这种广泛认可,显然无法用单纯的“威慑”或“利益”解释。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国际秩序本身正处于转型期。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揭示了文化、价值观对国家影响力的塑造作用。 当中国留学生数量全球第一、各国签证窗口前最长队伍总在中国公民一侧时,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吸引力,或许比导弹数量更能定义真正的朋友。 而蔡正元忽略的关键在于:国际关系中的“怕”与“敬”往往一体两面——当中国在贸易战中果断反击美国关税大棒,在南海仲裁案中坚决维护主权时,对手看到的不仅是实力,更是一个有原则、可预测的伙伴。这种“威德兼备”的形象,反而比单纯的“霸”或“不霸”更易获得尊重。 回到最初的问题:国际舞台上,真正的朋友究竟靠什么维系?历史给出的答案是:实力是入场券,态度是通行证,而利益与价值观的共鸣才是长久之计。 蔡正元的警示提醒我们,在追求和平发展时,必须划清底线、展示肌肉;但他的结论或许过于简化——国际关系从不是非黑即白的“怕”与“不怕”的游戏,而是动态平衡的艺术。 当中国在2025年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参与全球治理时,或许正在书写一种新的答案:真正的朋友,既不会因你的克制而轻视,也不会因你的强硬而疏远,而是能在力量与善意之间找到共鸣的同行者。 这场讨论远未结束。当大家看到这里时,或许会想起自己与朋友相处的经验——是靠威胁维持的关系更牢固,还是基于信任与共同利益的联结更持久?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正是解读国际关系的最佳密码。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0 阅读:62

猜你喜欢

静雅书声破卷绵

静雅书声破卷绵

静雅书声破卷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