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比不过美国,机床比不上日本,汽车不如德国,电视赶不上韩国,飞机不及法国,奢侈品输于意大利,大学不如英国,环境不如瑞士......”这类话仿佛总在我们生活里打转,可仔细想想,不知为何,在有些人心目中,我们好像什么都落人一截,一直跟在那些发达国家后面追,仿佛永远赶不上似的。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越日本,成了全球第一。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数据,但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不论是在酒桌饭局,还是在网上聊天,你总能听到一些熟悉的老话,还得是德国车,底盘开着就是稳当、日本车别的不好说,发动机是真耐用,开十几年都不带坏的。 一边是国家产业实力的巨变,另一边,许多人的集体记忆,似乎还定格在那个我们不如人的年代。 要弄明白这种矛盾,得把时钟拨回到四十多年前。国门初开,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强者林立、规则早已写好的世界。 美国人定义了芯片,日本人掌握了精密仪器,德国人造出了最好的汽车。这些不只是领先的技术,更是几代人、上百年时间筑起来的高墙,每一块砖上都写着“门槛”。 正是这种我们落后了,而且是全方位落后的清醒认知,逼着我们必须在战略上另寻出路。决策者们很清楚,在别人最拿手的项目上,投入全部资源去追赶,不仅过程痛苦,而且胜算渺茫。 于是,承认落后成了新战略的第一步。既然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我们已经慢了半拍,那能不能在一个全新的赛道上,由我们自己来制定游戏规则。 这个想法的转变,是根本性的。比亚迪为什么从电池开始做起?蔚来、小鹏为什么把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当成核心?因为所有人都明白,在内燃机上追上德国日本,是一场看不到终点的马拉松。 与其拼尽全力去弥补弱点,不如开辟一个能将自身优势最大化的新战场。通信领域的发展也是同样的逻辑。正因为在3G、4G时代当跟随者的滋味不好受,才有了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在5G时代占据主动的决心。 这么看来,“我们不行”这个念头,反而成了我们选择另一条路的底层动力。它让整个产业不再幻想能轻松补上短板,而是把全部力量都用在开创性的事情上,不搞小修小补,要干就干票大的。 只是,中国向前奔跑的速度,快到把很多人的观念都甩在了身后。客观世界的变化,已经远远超过了大众心理的更新速度。 济南二机床造出的高端冲压生产线,就摆在宝马、奔驰的工厂里,但很多人聊起国产机床,第一反应还是“不行”。 TCL的电视,论出货量早就和三星、LG在全球市场上平起平坐,但大家聚在一起讨论,还是觉得韩国品牌听起来更高级。 我们自己的大飞机C919,已经载着乘客在蓝天白云间飞行,这是中国在尖端制造领域的历史性突破,但要让所有人发自内心地觉得它和空客、波音一样安全可靠,也确实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证明。 这种惊人的速度,让我们这些长期习惯了“追赶者”身份的人,反而产生了一丝不适应。旧的“追赶故事”讲了几十年,已经成了我们思考问题的背景音,而新的“领跑故事”才刚刚开了个头,还没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足够强大的共识。 于是,产业前线捷报频传,而舆论场上我们还差得远的论调依然不时响起。现在回头看,那句总挂在嘴边的“我们不行”,或许并不完全是自卑。 在过去,它更像是一种自我鞭策,逼出了所有人的斗志和血性。但今天,当中国在越来越多的赛道上,从跟跑者变成并肩跑、甚至是领跑者的时候,这套以承认差距为起点的叙事逻辑,也到了需要更新的时候了。
美国为了找中国麻烦,这么长时间以来,拉拢了日本、韩国、菲律宾、越南甚至俄罗斯,但
【1评论】【12点赞】
喽布悠抖
经典田忌赛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