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大德了!”上海一房东想以339万元的价格出售房屋,不料,却被中介压到了280

小史善始善终 2025-09-24 17:48:02

“缺大德了!”上海一房东想以339万元的价格出售房屋,不料,却被中介压到了280万元,砍价近60万元,导致房东愤然离场,事后才知道这都是中介的“套路”,中介花钱雇人来看房子,通过变相压价一个月收50多套房,月收入超50万元,网友:买家卖家两头坑![狗头] 据热度新闻9月23日报道,王先生原本想以339万元出售自己在上海的房子,没想到一周内来了十几波看房的人,每个人都能准确指出房子的各种"问题",报价从280万元开始,一路往下压。 起初王先生还以为是自己对市场行情判断有误,直到朋友提醒他可能遇到了中介的"假谈"套路,他这才恍然大悟。 所谓"假谈",就是中介雇佣"演员"假扮买家看房,通过刻意挑刺和大幅压价来打击房东的心理防线,最终迫使房东降价出售。 这些"看房者"通常通过社交平台招募而来,一次看房的报酬约为200元。他们会按照中介提供的统一话术,对房屋进行各种挑剔,并报出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 在王先生遇到的案例中,339万元的房子被"演员"从280万元开始报价,这个价格比同户型最新市场成交价低了近60万元。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些"演员"对房屋缺陷的指摘往往非常专业,很难让房东产生怀疑。 一名参与过此类活动的"演员"透露,他们一天可以看十几二十套房子,把同一套台词说给不同的房东听。有些经验丰富的"演员"甚至能根据房屋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话术内容。 让人更加担忧的是,这种操作手法已经不是个别中介的行为,而是被部分机构写进了培训课程,形成了标准化的操作流程。 在一些热门区域,"假谈"操作的比例甚至达到了九成。部分中介机构还要求员工定期向上级汇报"假谈"的成果,将其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中介之所以能够屡次得手,关键在于房产交易信息的不透明。房东往往难以准确掌握小区的真实成交价格,也看不到中介与买家之间的具体沟通过程。 更有甚者,一些房东在房屋签约时连买家的面都见不到,所有的砍价过程都是中介一手操作的结果。等到交易结束、钱到账后,房东才发现自己可能被套路了,但这时再去取证维权已经非常困难。 李女士就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她原本对自己房子的市场价值很有信心,但在中介的不断"提醒"下,逐渐相信了市场行情不好的说法。 中介会暗示同小区出现了更便宜的房源,或者强调当前买方市场下房价下跌的风险,从而动摇房东的定价信心。最终,李女士以比预期低30万元的价格成交了房产。 对于普通房东来说,如何避免掉入这些陷阱呢? 首先要做好功课,通过房产APP、小区业主群等多个渠道了解同小区近期的真实成交价格,建立起自己的价格判断基准。 在选择中介时,尽量选择规模大、信誉好的机构,并保持多方比较,不要轻易被单一中介的说辞影响。 另外,卖房前可以对房屋进行适当的低成本维护,比如清洁公共区域、更换老旧的厨卫配件等,这些细节往往能提升房屋的整体印象,在真正的买家面前展现更好的状态。 有经验的房东还建议,在与中介签约时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特别是关于信息披露和诚信交易的相关条款。 随着二手房市场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交易各方对中介服务的专业性和诚信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些依靠欺骗手段获利的做法,终究难以长久。 建立更加透明、规范的交易环境,不仅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必然要求。只有让阳光照进每一个交易环节,才能真正净化市场环境,让房产交易回归诚信本质。 网友热议: 上海房产中介雇“演员”压价的事儿一出来,可把大伙儿给气坏了!不少网友直接吐槽:“这哪是中介啊,分明就是‘演戏公司’,专门搞心理战,房东一不小心就掉坑里!” 有人算了一笔账:“月收50多套,月入50万?这利润也太吓人了,怪不得市面上总有低于市场价的‘笋盘’,原来都是压价压出来的!” 也有人心疼房东:“卖个房跟闯关似的,中介两头吃,最后亏的都是真心买卖房的人。” 不过,也有网友觉得房东自己也得长点心:“现在手机APP上都能查成交价,心里有个底,就不会被他们忽悠得那么狠了。” 大家都呼吁:“必须严查整顿!这属于欺诈行为了吧?希望监管部门管管,保护买卖双方的权益。” 你在买卖房子时,被中介“套路过”吗?或者你有什么“反套路”的经验?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0 阅读:203

评论列表

风花雪月

风花雪月

2
2025-09-24 18:26

二手房了不是自己想卖多少钱就有人买,在过多少年成老房危房

用户14xxx52

用户14xxx52

1
2025-09-24 18:36

这些该死的中介

小史善始善终

小史善始善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