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文学家姚燧70多岁时,侍妾侍奉他沐浴后,宠幸了她。谁知第二天,侍妾说:“

桃花映面红 2025-09-24 17:29:37

元朝文学家姚燧 70 多岁时,侍妾侍奉他沐浴后,宠幸了她。谁知第二天,侍妾说:“您已年迈,倘若我就此身怀有孕,恐怕会被家中怀疑,不如您留个证物给我吧!” 这件证物后来果然救了她。 元代延祐七年(1320 年)清明,姚府祖祠内香烟缭绕,三十岁的姚瑛身着青色祭服,手持一方装裱精致的素色绢布,面向族中长辈肃立。 “诸位叔伯长辈,今日祭祖,我需向大家展示一件祖父留下的遗物。” 他缓缓展开绢布,“也作坟前拜妇人” 七个墨字在烛光下愈发清晰,“这方素衣残片,不仅是我身世的凭证,更是祖母魏氏用半生坚守换来的姚家血脉传承。” 族人们的目光落在绢布上,有人想起二十多年前魏氏抱着婴儿据理力争的模样,不禁感叹这段往事的曲折。 元三十一年(1294 年),姚燧离世刚满一年,魏氏带着三岁的姚瑛住在姚府偏院,日子过得格外艰难。 当时负责掌管姚府中馈的姚煊之母,见魏氏母子无依无靠,便故意缩减她们的月例,还吩咐仆妇减少炭火供应。 寒冬腊月,偏院的屋内没有取暖的炭火,魏氏只能抱着姚瑛蜷缩在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为孩子保暖。 有次姚瑛冻得发烧,魏氏连夜冒雪去请大夫,却被守门的仆妇拦在门外:“没有大奶奶的吩咐,谁准你出去?” 魏氏无奈,只能跪在雪地里哀求,直到邻居家的老嬷嬷心软,悄悄帮她请来了大夫。 即便如此,魏氏从未在姚瑛面前抱怨过半句,只是每日教他读书写字,告诉他:“你祖父是大文豪,你要好好读书,将来才能不被人轻视。” 鲜少有人知道,姚燧当年题诗的素衣,并非普通衣物,而是他任翰林学士时,朝廷赏赐的 “素绸便服”,衣料上还织有细微的云纹暗花。 这种衣物在当时只有五品以上官员才能穿着,姚燧将其赠予魏氏,实则暗含 “用朝廷认可的身份为孩子背书” 的深意。 只是姚燧未曾想到,自己离世后,魏氏会因这件衣物遭遇更多非议。姚煊曾以 “卑妾不可持有官员礼服” 为由,要求魏氏上交素衣,魏氏却始终不肯; “这是老爷留给孩子的凭证,除非我死,否则绝不交出。” 双方僵持数月,最终在族老姚仲德的调解下,姚煊才作罢。 姚瑛长到七岁时,展现出过人的读书天赋。魏氏变卖了自己唯一的首饰,为他请了当地有名的儒师授课。有次族中子弟举办诗文会,姚煊故意让姚瑛参加,想让他出丑。 谁知姚瑛当场作了一首《忆祖》诗,其中 “墨痕留得素衣在,不负先人不负身” 一句,引得在场儒师连连称赞。 姚仲德拿着诗作对姚煊说:“此子不仅有才,更知感恩,若再质疑他的血脉,便是对姚公的不敬。” 此后,族中对姚瑛的态度渐渐转变,姚煊虽仍有芥蒂,却也不再公开刁难。 元大德八年(1304 年),姚瑛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取秀才,五年后又中举人,最终在延祐二年(1315 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重现了祖父姚燧当年的荣耀。 赴任前,姚瑛特意带着魏氏去拜谒祖祠,魏氏摸着姚燧的牌位,泪水夺眶而出:“老爷,您看,孩子终于有出息了,您留下的素衣,真的护住了他。” 姚瑛则将素衣郑重交给族中保管,叮嘱道:“此衣当世代相传,提醒后人,血脉传承不仅在血缘,更在坚守与担当。” 如今姚府的祖祠里,素衣被装裱在紫木框中,与姚燧的手稿、姚瑛的进士捷报一同陈列。来往的族人看到这方素衣,都会想起那个在困境中坚守的女子,想起那个用才华证明自己的少年。 这段跨越两代的血脉守护,不仅成了姚家的传世佳话,更在当地流传开来,让人们明白:真正的家族传承,从不只是血缘的延续,更是精神与信念的坚守。 参考资料:《姚燧》

0 阅读:72

猜你喜欢

桃花映面红

桃花映面红

桃花映面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