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不可思议了!2009年,重庆一少妇为了打发空余时间,不去蹦迪也不玩游戏,而是用了16年时间,总共用830万针,绣了一幅22米长的“清明上河图”,今年9月17日终于完工! 现在她已经54岁了,她自己也调侃:自己成功从小少妇熬成了老阿姨。网友:要是四大名绣,价值就高了,花了16年时间总得产生啥价值吧,结果是十字绣。 54 岁的季女士坐在绣架前,左手轻轻托着右手腕,缓慢地将绣花针穿过绣布。最近阴雨天频繁,她多年前患上的腱鞘炎又犯了,手腕一动就隐隐作痛,但她还是每天坚持绣上一会儿。 不过这次不是赶工,而是在修补之前绣布上一处细微的线迹磨损。旁边的桌子上,放着一个装满绣花针的铁盒子,阳光照在上面,反射出的光点仿佛在诉说着 16 年刺绣生涯里的点点滴滴。 2010 年,刚搬到重庆的季女士正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文员工作需要快速适应新环境,每天要处理大量报表,下班回家后累得只想躺下; 另一方面,刺绣用的 14 本图纸和上百种绣线,需要重新整理归类,新家的阳台空间比之前小,绣架只能勉强放下,每次刺绣都要侧着身子。 有天晚上,她因为白天工作出错被领导批评,回家后看着没绣完的 “汴京郊外” 场景,突然没了力气,把绣花针扔在桌上。 可当她看到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标注,想起自己当初 “一定要绣完” 的决心,又默默捡起针,重新穿上线,那天,她绣到了凌晨三点,绣布上的 “农田” 多了几株麦穗。 真正让季女士找到刺绣节奏的,是 2015 年攻克 “虹桥段” 的时候。 这段画面里,光是桥上的人物就有上百个,每个人的动作、服饰都不同,尤其是商贩挑担的绳索、官员骑马的缰绳,需要用极细的绣线才能表现出立体感。 一开始,季女士总是绣不好绳索的弧度,绣出来的线条僵硬,她就特意去博物馆看《清明上河图》的临摹本,观察线条的走向,还买了细铁丝练习造型。 后来,她摸索出 “分段绣法”,先勾勒出绳索的轮廓,再用不同粗细的绣线填充,终于让画面里的绳索有了 “悬在空中” 的感觉。 有次美术学院的教授来家里参观,看到虹桥上的绳索,忍不住称赞:“这细节处理,比专业刺绣艺人还用心。” 2019 年腱鞘炎发作时,季女士的刺绣进度一度停滞。医生反复叮嘱她要休息,可她看着只绣了一半的 “汴河码头”,实在放不下。 于是,她尝试用左手辅助刺绣:左手负责固定绣布和穿线,右手只做简单的刺针动作,每天减少刺绣时间,从之前的八九个小时降到 1 小时。 那段时间,她的女儿心疼地说:“妈,实在不行就别绣了,身体最重要。” 季女士却笑着说:“这就像爬山,快到山顶了,哪能半途放弃?” 靠着这样的坚持,她不仅没停下进度,还练就了 “左右手配合” 的刺绣技巧,后来遇到复杂的图案,还会用这种方法提高效率。 2025 年作品完成后,季女士的故事被邻居发到网上,很快引发热议。有人质疑 “十字绣没收藏价值,16 年白费功夫”,也有人被她的坚持打动,特意从外地赶来参观。 让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看完作品后说:“我现在找工作总觉得迷茫,看到您用 16 年做一件事,突然明白只要坚持,总会有结果。” 后来,当地文化馆主动联系季女士,希望展出她的作品,展出期间,每天都有不少人来打卡,还有刺绣爱好者向她请教技巧,季女士都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比如如何分辨绣线颜色、怎样避免绣错后返工。 如今,季女士除了修补作品和分享经验,还在准备下一个目标,绣《千里江山图》。她已经开始收集资料,对比不同版本的《千里江山图》,挑选适合十字绣的配色方案。 有网友问她:“又要花十几年,不怕累吗?” 季女士回答:“累肯定会累,但做自己喜欢的事,累也是甜的。” 她的右手腕虽然还会疼,但每次拿起绣花针,眼神里依旧充满光芒。 季女士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在 830 万针的细密针脚里,藏着最动人的坚持。 在这个追求快节奏的时代,她用 16 年证明: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一件事能带来多少财富,而在于做这件事时,内心的充实与满足。 现在,她的《清明上河图》还在文化馆展出,每天都有观众驻足欣赏,而季女士的下一幅作品,也在一针一线中,慢慢勾勒出轮廓,这不仅是刺绣,更是一个普通人用时光书写的 “热爱与坚守”。 信息来源: 重庆女子耗时16年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引热议·中国新闻网·2025-09-19
太不可思议了!2009年,重庆一少妇为了打发空余时间,不去蹦迪也不玩游戏,而是用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9-24 15:43:12
0
阅读:14
平常心
有志者事竟成,不过很多有志者所做都是些即无聊又无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