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估计现在很无奈,国际奥委会表示对2036年奥运会的申办情况感到失望,因

老阿七说史 2025-09-24 15:41:08

国际奥委会估计现在很无奈,国际奥委会表示对2036年奥运会的申办情况感到失望,因为上海、成都、广州三座城市均未提交申请。 谁能想到,国际奥委会居然要“求人办奥运”?原本一度被各国争抢的奥运主办权,如今却变成了“没人接盘”的尴尬局面。 更让IOC(国际奥委会)心凉的是,原本被寄予厚望的中国城市——上海、成都、广州,全都没上车。 想象一下,IOC的官员可能正坐在洛桑的办公室里,一边翻着申办名单,一边叹气:都2025年了,连中国都不来了? 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它暴露的不是哪个城市没报名的问题,而是整个奥运模式正面临信任危机。 2036年奥运会的申办窗口早在去年底就打开了,IOC原本信心满满,尤其对中国市场寄予厚望,但现在,申办情况不容乐观。 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在接受德媒采访时罕见透露,他们对目前的申办局势“感到失望”,因为“有些国家的城市,原本曾表达过兴趣,但最后并没有提交正式申请”。 这里的“有些国家”,说白了就是在暗指中国,这话没点名,但一听就知道是说给谁听的。 毕竟,上海、广州、成都这几个城市,早些年确实传出过对申办2036年奥运的兴趣。 尤其是上海,作为中国最国际化的大都市,早在2023年就有政协委员建议申办,舆论也一度热烈。 但到了关键节点,三座城市都选择了沉默,这一冷处理,直接让IOC措手不及,那问题来了,中国为什么不申? 先看现实:奥运会越来越“烧钱”,从2004年的雅典到2021年的东京,奥运成本一届比一届高,东京奥运实际开销超过150亿美元,巴黎奥组委最新也承认预算早已超出预期。 虽然IOC一直声称要打造“可持续奥运”,但这套说法在现实面前常常是理想主义,对城市政府来说,办奥运不再是“荣耀”,反而可能成为财政黑洞。 对于中国城市来说,经济账不好算,2025年的中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高质量发展”成了主旋律。 地方政府更关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很难再拿出上千亿投入到一场体育盛会里,而且,奥运会的红利周期越来越短,除了短期拉动旅游和基础设施,对长期发展的助益并不明显。 再看形势:国际环境变化太快,现在的奥运,不再是单纯的体育赛事,而是高度政治化的国际舞台。 从北京冬奥时的各种抵制风波,到俄乌冲突、以哈战争,再到巴黎奥运强行“去俄化”,IOC已经很难保持“中立”。 这让很多国家对是否介入奥运事务产生顾虑,特别是大国,更不愿意被卷入一场可能失控的舆论战争。 中国此时选择不申,可能正是出于“战略克制”,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主动远离不确定性的项目,未必是退缩,而是一种务实的选择。 相比办一届可能被政治化解读的奥运会,不如集中精力搞科技、拼制造、扩市场。 还有一点:中国其实不缺“国际舞台”,近年来,从亚运、军运、世园会到进博会、服贸会,中国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大型国际活动的运作经验,而且,这些活动的自主性更强、风险更可控、效果更直接。 与其去“跪求”IOC的一纸授权,不如办好自己的“品牌赛事”,这也是为什么,广州选择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都继续打造“世界赛事名城”,上海忙着推进世界级科创中心建设——他们都有更清晰的发展路线图。 当然,国际奥委会的失落也可以理解,自从洛杉矶拿下2028年、布里斯班锁定2032年之后,IOC就把目光投向2036年,他们希望找到一个“既有能力、又有象征意义”的城市来重振奥运声望。 而中国的城市,无论从基础设施、组织经验还是国际影响力来看,都是完美人选,这次三城集体“缺席”,对IOC来说无疑是一次信心打击。 其他潜在申办方,也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表现,沙特的利雅得、印度的艾哈迈达巴德、印尼的努山塔拉都在传出兴趣,但不是基础设施不成熟,就是地缘政治风险太高,巴黎奥运还没开幕,2036年的主办权就已经变成了烫手山芋。 当然,局面变化还早,IOC也不是没招,他们可以进一步延长申办时间,或者主动接触“意向城市”。 甚至,不排除在未来再次向中国发出邀请。但关键在于,奥运会自己必须先“自我革新”,只有当它不再是“花钱的代名词”,不再是“政治的靶子”,各国城市才会真正愿意参与。 现在的问题,不是中国不愿意办,而是奥运会这个产品,已经不再那么有吸引力了。 国际奥委会这次失望,可能是时候反思一下,奥运会到底是谁的舞台。 中国三城的“缺席”,既是一个信号,也是一种态度——不是不支持奥运,而是不再盲目追捧。 未来的奥运会,得先解决自己的“定位问题”,否则,不管是2036年,还是2040年,都可能重蹈今天的冷场。

0 阅读:11

猜你喜欢

老阿七说史

老阿七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