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莱恩,再见了!欧盟再次出手,必须换人? 一场年度盛会,现场却冷风直吹,欧洲议会的气氛比往年紧张得多,冯德莱恩刚登台,台下嘘声四起,没等她把欧盟的“成绩单”念完,左右两边的议员就像约好了一样,同时递上了不信任动议。 这一幕,谁能想到会发生在欧盟的权力中心?更让人琢磨的是,平时水火不容的极右翼和左翼,突然放下分歧,一起把矛头指向冯德莱恩,不得不说,这在欧洲政治史上也是极少见的时刻。 冯德莱恩的处境,其实早有端倪,欧盟这些年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暗流涌动。 大到经济、外交,小到移民、能源,哪一摊都绕不开她的身影,可惜,冯德莱恩领导下的欧盟委员会,越来越像一台只会开会的官僚机器,动作慢,政策乱,离普通欧洲人的生活越来越远。 欧盟的外交策略摇摆不定,经济上更是被动挨打,尤其面对美国和中国的角力,欧盟总是夹在中间左右为难,特朗普重回白宫,欧洲的日子并不比四年前轻松,新的压力接连不断。 这些问题积攒久了,总要爆发,别看欧盟表面强大,内部其实早已四分五裂,东欧国家盯着移民政策,南欧国家担心经济复苏,法国德国则为自身利益各打小算盘。 冯德莱恩试图平衡各方,可惜高举高打的政策,效果并不理想,结果,欧盟反而成了一个让人抓狂的“慢决策联盟”。 无论是乌克兰危机,还是能源转型,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老百姓看不见实惠,企业家找不到方向,民粹主义趁机抬头,极端党派趁虚而入。 这回,极左和极右联手逼宫,传递的信息很直接:欧盟如果继续走老路,不换人就没有新气象。 其实,这并不是冯德莱恩第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此前她就多次面临议会质疑,特别是疫情期间的疫苗采购、经济复苏基金分配等一系列操作,都让人诟病。 更别说她在对外政策上的左右摇摆,美国优先的特朗普回来了,一系列对欧盟并不友好的贸易政策和外交压力接踵而至,欧洲想要自立门户,难度只会越来越大。 其实,欧盟的问题,并不是换一个人就能解决的,冯德莱恩,不过是这台官僚机器的“脸面”而已。 欧洲人想看到的是一个有担当、有魄力的领导人,能把欧盟从内部分裂和外部压力中带出来。 可现实是,欧盟制度本身就掣肘重重,各国利益难以调和,委员会主席再能干,也很难脱身。 自从英国脱欧,欧盟的凝聚力不进反退,面对新一轮地缘政治博弈,欧盟已经很难再端着“一体化”的光环自信满满。 当然,也有人替冯德莱恩辩解,说她只是背锅的那一个,可在欧洲议会的现实政治里,失去信任就等于失去权力。 极左和极右的联合,既是对现有体制的强烈不满,也是对未来欧盟走向的警告。 欧洲人并不是没有危机感,只是过去总以为,冷处理、拖一拖就能过去,然而,现实并不给机会,全球局势风云变幻,欧盟的动作却迟缓得像老牛拉破车。 中国人常说,屋漏偏逢连夜雨,冯德莱恩在这场大风浪中,已经很难稳住局面。 欧盟若想真正走出泥潭,光靠换人肯定不够,但如果连换人的勇气都没有,那才真是没救了。 欧洲需要一个有力的掌舵者,也需要一套更灵活、更贴近民意的治理方式,否则,无论谁上台,恐怕都得在官僚的泥沼里打转。 冯德莱恩的“再见”,其实就是欧盟自身的一个缩影,表面风光,内里千疮百孔,世界变了,欧盟却还在原地画圈。 这一次,极左极右联手,给了欧盟一个难得的选择机会,如果这回还不换人,还不改革,那欧洲恐怕真的只能看着自己在世界舞台上的光环渐渐黯淡。 一场闹剧,还是一次转机?冯德莱恩下台的背后,是欧盟要不要彻底“换脑子”的关键时刻,欧洲人怎么选,世界都在看。
快迅,快迅。欧盟突然宣布了! 9月2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美国总统特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