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女子花240元买奶粉,结果收到21个空奶粉罐!商家坚称已清晰标明,消费者却表

叁号知识局 2025-09-24 11:08:36

浙江女子花240元买奶粉,结果收到21个空奶粉罐!商家坚称已清晰标明,消费者却表示完全没看懂,平台裁定卖家无责,补偿仅120元。 购物时没看清楚商品信息,消费者该为自己的疏忽买单吗?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根据零度时评9月19日的报道,事情发生在9月初,张女士和许多妈妈一样,正忙着照顾她两个月大的女儿,奶粉是她混合喂养的必需品,而这天她在逛二手平台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个惊人的机会——她平时给女儿喝的德国喜宝奶粉居然只要240元?   不光如此,商家还表示产品是“正品”,听起来是不是相当划算?   于是,张女士毫不犹豫地联系了商家,问她还有多少罐,准备一口气全买了。   问题出在这里,商家并不是在卖奶粉,而是在卖奶粉罐子,她的商品描述里清清楚楚地写着:18个800克的奶粉罐,3个400克的小罐子,适合做手工沙发、收纳五谷杂粮等。   但很显然,张女士没看清楚这条描述,当她看到240元的价格和一堆罐子,毫不犹豫地就下单了,以为自己买的是便宜奶粉。   结果收到货的时候,打开包裹她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21个空罐子,除了空罐子,再也没有任何东西。   张女士顿时感觉自己被彻底“套路”了,她赶紧联系卖家,询问为什么发的是空罐子,毕竟她买的是奶粉,怎么可能是罐子呢?   卖家的回答直接让她傻眼:我介绍上说得很清楚奶粉罐,你自己没看明白,和我没关系。   这句话把张女士从愤怒推向了无奈,毕竟大家都知道价格低廉总有原因,而她自己显然在这个价格面前放松了警惕。   于是,她提出了退货退款的要求,但商家不为所动,甚至直接把她拉黑了。   于是,张女士毫不客气地向平台投诉,并要求退款,然而平台并没有直接做出决定,而是组建了一个17人的评审团来进行讨论。   评审的结果让张女士更加气愤——15人支持卖家,认为张女士是买错了东西,责任不在商家。   剩下的两个人则支持张女士,认为这个价格和商品描述的确让人产生了误解。   在这样的情况下,平台做出最终裁定,将货款退给了卖家,而张女士则拿到了一些补偿,但并非她期待的退款。   张女士心里当然不甘心,她依然认为自己有权获得全额退款,毕竟她花的是240元,而结果却是21个空罐子,这让她感到自己被欺骗了。   她甚至不止一次在记者面前提到,她并不在乎那120元的补偿,而是希望能通过与商家的协商,退掉那些空罐子,哪怕自己承担运费。   但商家似乎一意孤行,完全不愿意妥协,每一次沟通都被拒绝,甚至在张女士试图联系商家的时候,电话始终没人接听,最后连平台的客服也表示,他们只能反馈情况,等待进一步处理。   最终,商家回复了记者的短信,简短而直接:这件事平台已经裁定,请不要再骚扰我。   这件事的关键不仅在于是否能退货退款,而是它反映了如今二手平台购物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缺失。   张女士并不是没有责任,毕竟她在下单时确实没仔细看清商品描述,价格也应该让她有所警觉。   然而,商家对于商品描述的模糊,也让消费者产生了误解。   尤其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商家更应该主动承担起说明的责任,而不是一味地推卸责任,甚至在出现争议时与消费者断绝一切联系。   从法律角度来说,张女士确实有权要求商家退货退款,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商家有责任确保商品描述的真实、完整,不能让消费者产生误解。   在这件事上,商家在描述上确实有疏忽,没有足够明确地提醒消费者这一点。   再者,平台作为中介方,也应当为解决消费者与商家的纠纷提供更有效的途径,而不是让平台的“小法庭”审判变成一场毫无意义的评选活动。   当然,张女士也从这次经历中吸取了教训,特别是在价格异常便宜时,更要保持警惕。   也许,这个事件本不该发生,只是因为在网上购物时,我们总是容易被一时的优惠价格所吸引,忽略了商品背后的细节和描述。   而这次,她虽然得到了部分补偿,却依然觉得心有不甘。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个故事或许可以作为一个提醒:网购时,尤其是在二手平台购物时,不能仅仅看价格,而是要多花点心思去阅读商品描述,弄清楚商家的意图。   这也许能避免类似张女士的尴尬和损失,至于平台与商家,他们也应当更加诚信,不仅要在价格上做到透明,更要在商品描述上让消费者心服口服。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营造一个信任的购物环境,避免“买错货”的尴尬局面。   你觉得这件事该谁承担责任呢?

0 阅读:60

猜你喜欢

叁号知识局

叁号知识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