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美国正式宣布了9月21日,美国终于不藏着掖着了,第一次公开说,就是因为本国军火不够用、“缺货”严重,没办法才暂时停了对欧洲军售。 美国军火库存告急的信号早已显露端倪。 长期以来,美国作为全球最大军火出口国,向欧洲盟友提供爱国者等先进防空系统,帮助它们填补对乌克兰援助后的空缺。但2025年上半年,中东和红海的军事行动加速了消耗。 今年7月,美军针对伊朗核设施的空袭,一次性动用30枚爱国者导弹,这些拦截器本是库存中的精华,旨在应对高威胁目标。 同期,向以色列紧急输送的1200枚毒刺便携式导弹,进一步拉低了储备线。这些便携武器在边境冲突中发挥关键作用,却也暴露了供应链的脆弱。 更不必提红海方向的也门胡塞武装空袭,美军F-35战机日均投弹量较2024年增加47%,这意味着弹药消耗呈指数级上升。 乌克兰战场的拉锯战已让欧洲各国军备捉襟见肘,它们本指望美国补给来维持平衡,谁知华盛顿的仓库也开始亮起红灯。 这一暂停并非突发奇想,而是结构性矛盾的爆发。爱国者导弹年产量仅600枚,而国防部近期批准的订单已超2000枚,产能卡在瓶颈上。 雷神公司将生产线外移墨西哥后,关键部件供应周期从30天延长至90天,导致交付延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因工人短缺,哨兵雷达项目推迟两年。 2025年第二季度,美国国防工业产能利用率仅68%,远低于疫情前的75%。这些数据不是抽象数字,而是实打实的后勤压力。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推动北约成员国将军费占比提升至GDP的5%,表面上是分担负担,实则在为本国库存腾空间。 这种“美国优先”策略,让欧洲感受到寒意:盟友的订单被优先级排序,丹麦的爱国者系统交付直接叫停。 欧洲各国面临的两难选择,凸显了依赖风险。丹麦原本计划采购爱国者来强化波罗的海防御,但暂停后,只能权衡加付18%的加急费,或转向法国-意大利联合的SAMP-T系统,后者交付周期却要多18个月。 波兰因承诺追加50亿美元采购,获得优先权,其本土闪电防空系统在7月波罗的海演习中成功拦截模拟导弹,证明了本土化的潜力。德国空军则因等待美国零件,战机升空延误,暴露了供应链断裂的实战代价。 西班牙犹豫不决,被踢出F-35升级计划。这些分化不是孤例,而是北约内部的微妙博弈:慷慨买家如日本,能拿到标准-6导弹的最新批次,而欧洲则被迫接受涨价30%的紧急条款,德国IRIS-T系统单价从1.2亿欧元飙至1.55亿欧元。 这种“趁火打劫”的价格杠杆,类似于1973年石油危机的OPEC策略,但在美国语境下,更像是战略捆绑。暂停丹麦订单的同时,美国批准向日本出售先进导弹,筛选出更“听话”的伙伴。 布鲁塞尔北约总部,武官们开始用新算法计算配额,立陶宛议会通过法案,用波罗的海天然气收入购买非美装备;捷克秘密启动与韩国的K-2坦克谈判。这些举动虽低调,却在悄然重塑联盟动态。 冷战时期的“核保护伞”曾是铁板一块,如今防空网开始“看人下菜”,欧洲觉醒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欧盟军费中美国装备占比从42%降至37%,法国与意大利的SAMP-T产能扩建计划启动,年产量目标从8套升至15套。 深入看,美国军火短缺的根源在于生产线空心化和技术断代。为追赶高超音速武器,美军将60%的研发预算转向新领域,挤压了传统防空升级资金。 用工荒雪上加霜,工人流失让装配线闲置。这与1970年代汽车产业被日本超越的危机相似,如今军工体系面临“空心化”考验。 欧洲的出路在于本土复兴,德国重启“欧洲天空之盾”计划,联合13国开发下一代防空网络。欧盟防务基金规模突破1000亿欧元,支持多个SAMP-T项目。 这不是一夜之间的事,而是对美国依赖的渐进脱钩,类似于90年代空客挑战波音的路径。但挑战犹在,欧洲防空核心部件仍有43%依赖美国供应。
万幸中国没帮俄罗斯,因为美国早就布下了三个陷阱,一个比一个致命,那美国布下的陷阱
【1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