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是个谜!他每年向国内捐 1 亿港币,2014 年邵逸夫去世,他死后 200 多亿财产却无人继承,别说争夺家产了,直到他去世,他的 4 个子女,都没有一个人出现,他超过 200 亿的遗产,如今还躺在邵氏基金里,无人问津。 2014 年 1 月,香港养和医院的一间 VIP 病房内,107 岁的邵逸夫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午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病房里没什么奢华摆设,床头柜上放着一本翻旧的线装书,还有个普通的玻璃水杯,跟传闻里 “百亿富豪” 的排场一点都不搭。医护人员后来回忆,老爷子在医院待的最后几个月,从没提过财产的事,偶尔清醒时,还会问起内地某所学校的 “逸夫楼” 盖得怎么样了,有没有按时交付使用。 好多人上学时都见过 “逸夫楼”,不管是小县城的小学,还是大城市的大学,红砖墙或者白瓷砖上,“逸夫楼” 三个大字总特别显眼。有次记者问他,为什么偏偏盯着教育捐钱,他笑得温和:“我小时候没条件读太多书,知道没学上的苦。现在有能力了,多盖些教室,让孩子能安安稳稳上课,比什么都强。” 每年 1 亿港币,不是一时兴起,他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就开始捐,一捐就是几十年,光国内的 “逸夫楼” 就建了好几千座。 至于他那四个子女,不是跟父亲闹僵了,是邵逸夫早把话挑明了。他活着时就跟孩子们说,自己的钱要放进邵氏基金,继续捐给教育和医疗,“你们有手有脚,自己的日子自己挣,比守着我的钱强。” 孩子们也懂父亲的心思,后来都在国外定居,有的搞科研,有的开小公司,从没借着 “邵逸夫子女” 的名头捞好处。不像有些富豪家,老人刚走,子女就为了家产吵上法庭,撕破脸皮,连亲情都扔了。 其实邵逸夫哪里是 “谜”,他只是把财富看得比别人透。现在好多人赚了钱,一门心思想着留给子女,可往往养出只会挥霍的 “富二代”,钱花完了,家也散了。邵逸夫倒好,把 200 多亿变成了能一直帮人的 “活钱”,哪怕他走了,那些 “逸夫楼” 还在,那些受资助的人还在,这份影响比把钱留给子女有意义多了。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炸了!肖同学终于动手了!这口气,换谁也咽不下!整整两年,网暴、处分接踵而至
【7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