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洪武五年六月那两天,他干了两件看似不起眼却影响深远的事——先是给宦官定规矩,接着给宫女立编制。乍看是普通的行政命令,可这里头藏着大明王朝二百多年命运的密码。 我总琢磨那个画面:应天府的夏夜闷热如蒸笼,朱元璋批完“宦官禁令”的折子,墨迹未干又铺开新纸写“女职之制”。烛火摇曳中,这位皇帝,正亲手给后宫打造一副精密的枷锁。他肯定记得元末宦官专权的乱象,更明白自家江山来得不易。《明史》里轻描淡写的“丙子”“丁丑”两天,实则是他用制度防微杜渐的绝佳标本。 宦官禁令最狠的一条,是规定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衔”。这话现在听着平淡,当时可是冲着历史教训去的。 汉唐的宦官能当将军做节度使,甚至把皇帝当傀儡。老朱的解决办法很“土”,直接把路堵死。他给宦官定的品级最高不过四品,还规定他们只能穿固定颜色的衣服,连靴子都得是平底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你们就是皇家仆人,别想着昂首挺胸摆官威。 可历史总爱开玩笑,打破规矩的正是老朱自己的子孙。我看《明史》时常想,朱元璋若知道二百年后有个魏忠贤,会不会气得从孝陵里坐起来? 根子出在哪? 或许老朱低估了人性的漏洞。他以为制度是铁笼子,却忘了执行制度的永远是人。 当皇帝懒得批奏折,自然会有太监“代笔”;当皇帝沉迷木匠活,司礼监就成了真宰相。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里说得透:“阉宦之祸如草木之腐,非制度不严,乃君主自腐也。” 再说那套女官制度,明朝中后期基本名存实亡。嘉靖皇帝二十多年不见大臣,却让太监端着痰盂在旁边伺候,这时候哪还有女官站的地儿?朱元璋设计得再精妙,也架不住后代皇帝把皇宫变成自家懒人窝。 洪武五年这次立法后,朱元璋特意命人铸了铁牌挂在宫门,刻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后来明英宗时王振专权,居然偷偷把铁牌拆了。你看,制度敌不过欲望,铁牌不如谗言,这才是历史最吊诡的地方。 所以咱们看历史,别光盯着“太祖制定”的文本,得看执行中的变形记。朱元璋像极了操心老父亲,给儿孙留了本《朱子家训》般详细的祖训,结果子孙们要么把书扔角落吃灰,要么专门挑对自己有利的曲解。 李自成攻破北京时,最后一个皇帝崇祯身边只剩个太监王承恩陪着上吊。当初严防死守的宦官,竟成了王朝末日唯一的忠臣,这结局怕是老朱棺材板都压不住了。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1评论】【13点赞】